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和团这个万花筒

(2015-04-08 06:13:13)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19世纪末年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间自发性的排外运动——史册早已存在的这个定论,是没错的。因为,在古旧传统“莫非王土”的封建天下时代,官民对立,官的假想敌一直就是民(中国史学者研究认为:在古旧落后生产力的中国,中产阶级很少,几可忽略不计,只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民间任何成势的运动,一定是自发的;且在排外的同时,又是抗上的。这是清末义和团兼有的两种性质。但是,义和团运动要想成势,必须借助官方的影响力,这是历史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自觉意识,也是当时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由来。

晚清政府不可能主动去发动、领导义和团运动,但利用义和团进行排外、抵御外来强权入侵势力,却是这个政权的必然行为。这由这种政权一贯以来所奉行的内外、上下羁縻行政策略所决定(封建权力者很精通坐收渔利这个道理)。义和团运动能在短期成势,与清政府最高领导者的默许有关,也与清政府内部载漪一派对义和团的利用有关(专制集权必然孵化内部的暗箱派别)。在这种利用之中,清军和登记入册的义和团成员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在史册史笔中有很多记载:上谕称“义民”,各亲王大都成为了义和团“大师兄”,官军与民间义和团的装扮也可以互为替换(军混入民,民混入军)。

但是,在传统的把民视为假想敌的晚清官僚眼中,义和团是乱民、利用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见识,同样根深蒂固地存在。这就是晚清史册记载的在京主和“五大臣”(因反对依靠乱民对外开战而被慈禧杀害)以及东南督抚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人为什么反对义和团、反对向外开战的原因。不可否认,这些众多官僚的见解,部分是准确的(义和团确有抗上的一面)。它主导了晚清广大士绅民众对义和团运动的认知。自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晚清义和团作为一个历史性贬称拳匪,被写入了(清末民初)史笔。也无庸置疑,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本质认识,不会异于它的官僚阶层。这就是不久后她发上谕“痛剿拳匪”的原因所在:利用不成,则毁灭之——晚清义和团运动来得快去得也快,循入了传统中国“一股风”的怪圈。

晚清义和团在什么时候作为“反帝反封建”的褒称进入了史述记载?正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和“内战”时期。无疑,歌颂晚清民间义和团抗外的英勇事迹,对当时抗日、反帝(当时正处于全世界被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时代背景之中)以及反对“蒋家王朝”统治,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作用(按普通人的立场而非客观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当时这种宣传一定是正确的。自后很长一段时间,历史教科书上存在着这么一句名言: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仍有非此即彼的意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命运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几乎就是晚清半殖民地中国命运的一次再现。在发动、鼓动广大民众的目的下,晚清义和团又以另外一种色彩进入了“历史叙述”中。它是一个历史万花筒。这种史述,是“历史”悲哀?或是“历史”幸运?

   补充一句。清末义和团以“刀枪不入”荒谬而闻名于前朝后世,但“刀枪不入”精神是否一直以“气功”、“飞檐走壁”、“手撕鬼子”和“传奇”(神剧)等形式存在于中国社会思维中呢?它是否也是这个万花筒中的一景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