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适者生存”论
(2014-04-04 06:28: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哲学知识告诉人们,任何一种理论只能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就清末19世纪90年代由严复翻译、传播进入中国的达尔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进化论,这一理论曾引领自此开始的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人为之推崇不已,但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论起源于西方,也就是说,当时无数的西方学者(传教士)早已知晓这一理论,但他们却没有狂热地加以宣传,而恰恰正是这位中国的知识分子严复,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把它引进了中国。很显然,一种理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引起人们的追捧,结合当时中国被侵略、被欺凌、被殖民的国际地位,优胜劣汰、惊醒国人,正是严复等一批知识分子推崇这一理论的目的所在(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背离了西方和中国各自固有的“人道主义”和“仁”思想,西方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上刊文斥之为“以荒野间草木禽兽之所行,窜入人类社会之中”,认为进化论“必其占据之事渐除,束缚之风尽去,而后人仍因其自然之性……此自由一道,所以为进化之大枢纽、大关键也”)。
就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而言,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发展,就是在这么蒙昧而不自觉地实践着。征服与被征服,生存和毁灭,无不围绕了这个主题,它就是当今世界“丛林法则”的别称。中国古往的封建皇朝社会更替与循环同样如此。如果把它视为发现了“真理”,则是对“科学”理论的误读。科学是发现理论而又升华理论的一个过程。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要素,否则便有愧于地球高级动物的称号,与禽兽无异。世界近代以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无数哲人无不都在探索着人类文明和强盛的法则。
适者与优胜,自清末一百多年来数代的中国人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索着。面对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的“丛林法则”,中国任何人也许都会说:实力才是硬道理;但如何形成实力,却又茫然(事实是,20世纪初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纵向“主流”阶层一直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清末民初史笔记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影响了数代中国人的追求,适之,择生,天择,等等这些名词都被那时无以数计的人们取为儿辈的名字。但是,在这样的追求中,中国会否会迷失了文明强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