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所谓“一旦”
(2014-01-09 07:09: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近代史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和”、“战”不定(所谓“剿抚”游移),已有定论。其实,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同样如此。那位扼守大沽口、因“诱击”(有近代史学者称“偷袭”)成功而声名大振的蒙古族亲王僧格林沁曾抱怨说:“今日言和,明日言抚,兵丁与该夷有不共天地之心,将领常存畏首畏尾之念,一旦人心懈怠,难再收拾。”
僧氏“一旦”两字,道出了他(官僚阶级之一)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兵丁们不知外情的情况下,有可能发挥他们的“忠勇”——无知者无畏,或许能侥幸地取胜,而一旦因时日拖延而让那些手下众人了解了外情“船坚炮利”之强,则“难再收拾”。这也是当时中外战争中那些守旧将官们不愿了解外情、没有“知己知彼”的原因(重用有江湖义气、死心塌地追随的武夫而排斥较有头脑的文官,是古旧战时将领的不二法则)。
后代中国人对清末近代中外战争中那些有违中国故往“知己知彼”战争原则的清政府行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历史社会常识告诉我们,任何行为都会有动因的。可以说,正是对内——无论是对兵丁、将领的不自信,才是他们不愿了解外情的历史原因;而掩盖中外科技、观念落差的真相,以所谓“忠勇”排拒西方,是有清一朝——自康熙皇帝晚年起清代官僚自上而下有传承性的主流观念。
史册记载,早年康熙皇帝是勤读西学的,他还惩处并流放了排拒西学、说宁要中国草不要西方苗的钦天监监正杨光先(流放途中杨光先病死)。但是,晚年的康熙皇帝则落入了杨光先相同的认知俗套,作出了这样的著名预言:百年后西学必危害中国(统治)。因此他采取了“禁教”等锁国政策。只可自知而不可让国人知道,是有清一朝官僚体系共同的统治者法则。
众所周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深入广州、澳门基层,编撰《四洲志》,体现了传统实干官员“知己知彼”和“看世界”的精神。但是,因禁烟诱发战争、遭道光皇帝革职以后的林则徐,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则再三嘱咐友人不要把他告知和了解的外情告诉别人,便体现了有清一朝传统官僚体系这种根深蒂固的主流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则徐了解外情,与那些守旧官僚不愿了解外情,起到的现实效果几乎相同。这也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著作介绍外情、“睁眼看世界”的《海国图志》在其后二十多年难被人知晓的原因。因为在一个体系内,尽管官僚们的个体行为各不相同,但社会认知观念(社会智力)却惊人相同。这也是无数近代史学者认为清末政府采取对外“鸵鸟政策”的一种历史同叙,而归根究底是整个官僚体系对内不自信、甚至是对本身有缺陷的统治理念的不自信所造成的(仅有自以为的“上国”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时期出现的所谓“民智未开”思潮,正是有清一朝统治者体系长期以来掩盖真相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