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嗣同,清末社会的一面镜子

(2013-08-26 06:03:18)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一,他是母亲的镜子:

谭嗣同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其父亲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母亲生长在农村,热爱劳动,人品端正,即使随夫进京为京城官太太,依然保持了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的情性。像很多母亲一样,她给了少年谭嗣同很大的人生影响。母亲早逝使得谭嗣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母给他的,只是更多的限制、苛责和白眼。后来的谭嗣同回忆说:“吾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人生所能任受;濒思累矣,而卒不死。”

二,他是朋友的镜子:

谭嗣同一生喜欢结交朋友,他在著作《仁学》中曾对封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给予了批斥,但唯一肯定了朋友之说。那是他个人的人生心得使然。他自述:行程“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他曾随做官的父亲迁居到兰州。在那里,他经常和父亲的幕僚外出骑马打猎、风餐露宿,“拨琵琶,引吭作秦声”,和清兵交友,到寺院访客。在北京,他和一个擅长剑术的码头搬运工结为朋友。在天津,谭嗣同专门拜访了当地一个民间会党组织,并加入其中。大刀王五是清末社会响当当的一位民间义侠。史笔记载,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君子”沦陷牢狱之际,就是这位王五曾欲组织人员进行劫狱营救。常言道,朋友是一个人人品的镜子。从谭嗣同朋友的身上,分明可以看到,谭嗣同就是那么一个没有门阀地位观念的正直普通人(这符合了谭嗣同的人生观,他在《仁学》中一口气写了17个“平等”)。  

三,他是社会的镜子:

谭嗣同在随父亲移居兰州的途中,看到了沿途水灾之后老百姓妻离子散、饿尸填沟壑的景象,他写道:“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市犹是,人民复非”。他写湖南家乡社会:豪绅“只知自己,不知有人,平时刻待庄田(人家),歧视乡里,一丝粟,视如性命。刺骨之怨,何可胜言”;书吏“光天化日之中,豺狼当道,狐色纵横,长民(乡村士绅)视为固然”;商人“倒闭歇业之外,折本者十且七八,钱粮日绌,市面日坏,……财尽民穷,几不成市”;百姓“渐有饿死者,丁壮渐有逃亡者”。清末甲午战败以后,谭嗣同斥责官场“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可用“秽、贿、讳”三字概括官场百态。

有近代史学者认为,谭嗣同和同为维新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不同之一在于,谭是湖南内地人,从小深受固有传统思想浸染;康、梁是广东沿海人,从小深受洋务“变局”时代影响。假如康、梁更多地主张用西法改造中国的话,那么谭嗣同则更多地主张中国自身的制度改造。时代同趋性使得谭和康、梁成为了同道中人,但谭嗣同身上体现出的所谓“激进”,则更是末代皇朝中国落后的一面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请自嗣同始”那句名言,正是中国“威武不能屈”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也和他有所研究的佛学“大无畏”思想吻合)。

四,他是科技进步时代的镜子:

谭嗣同处于西方科技和文化植根于代谢旧中国的一个时代。他早年读书笔记《石菊影庐笔识》便记录了他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很多心得(他不懂外文,只看译著,而且多为科技书),对地球运动、潮汐、月食、昼夜、四季、星际引力、雷电、避雷针、望远镜等等都作了自我消化的理解。1896年,他前往上海那个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格致书院,参观计算器、爱克斯光照相技术,听讲西方科技发展情况。在天津,他参观了机械厂、轮船、火车、铁路、电话电报、军械武器。谭嗣同著作《仁学》,其中大量内容便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环境塑造人,新的物质世界(近代工业化)涵养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清末时代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趋势。假如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即所谓社会人,那么谭嗣同则是清末时代一位更为典型、更有代表性的社会造就人物。他自己说:“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洒神州”;他朋友誉他为:“轰轰烈烈为国流血的大豪杰”。后代学者则称他具有典型“中国人”的“永恒意义”,即无论谭嗣同身上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他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及后人可能会对他的褒赞与贬斥,任何中国人会从他这面镜子中照到自己的影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