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化割裂观
(2012-11-03 08:21: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中国清朝上溯的封建皇朝在文化上有厚古薄今的传统观念,这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这种厚古薄今,在现代则用另一个词来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两者既有相通之态,又有不同之意。
这种厚古,在清末这个特殊的“看世界”近代化融合时代,被誉为“捍卫”了传统文化。
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之前的洋务维新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汤寿潜对此有一个有趣的推断。中国人不是一贯厚古薄今并认为西学源自中学么?厚古薄今则意味着中国今人不如中国古人,“西人艺术,泰半本之诸子。试取管、墨、关、列、淮南等书,以类求之,根原具在”,而西人又同中国古人相类,以此推论:中国今人不如古人便意味着不如西人?“然则谓中国今不如古则有之,而(吾)妄谓中不如西可乎?”这是他对“今不如古”论和西学取自中国古学论一针见血的指正。
他批评说:“夫中国之心思才力,西人何尝不引而重之?我特不肯自凿混沌之窍焉耳!”他指出了现实社会中两种极端现象:一,“不自议振新,而唯以用夷为议”;二,“不自愤积弱,而唯以变夏为愤”,汤寿潜两个“自”字,说出了社会发展内因的基本点和重要性。他以人类学说相通观即中西学相通观批评了那种中西学割裂观,可谓淋漓尽致:“如西学为不必学,岂中学亦不必学乎?比而论之,如西学为不屑学,岂中学亦不屑学乎?”(汤寿潜《危言.中学第六》)从这个角度上说,所谓厚古薄今,是治权对今古文化的割裂,否认了文化今之发展与进步的自身本质。
汤寿潜举了一个厚古的例子:比如中医,“非《内经》不方,非《素问》不药”,给人治病,越治病越重。病人责怪,于是不得不开其它药方,却病愈了。但中医仍会认为药方没有遵循古道,虽病愈也没有价值,“医者怪其虽愈而方不古也,方不古而愈亦不足贵也。”这是典型的守旧愚顽者。
或可以断言,清末各类官绅汹汹的文化之争,在有深厚传统“文化为政权服务” (所谓“文以载道”)的积淀中,本质只是其表象下面的权力之争,这是自不待言的。用所谓文化割裂观去掩饰权力之争,这是古今中外历史社会的通例,在有传承“载道”(为道服务)观念的旧中国则尤为突出,或可以说是独特社会时代和文明程度的认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