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循环史观的表象
(2012-07-14 06:01: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儒学是古旧中国“天下”时代的学术思想之一。它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循环史观。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皇朝兴替的写实;二,不信迷信。鬼神妖魔是人类对自然界蒙昧无知的产物,被历代皇朝统治者所利用,用于权力统治力所不能及的边角修补,但它不属于儒学的思想(另有释道两家,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方宗教),“信则有不信则无”才是儒学的中庸之道。正因为如此,深受儒学影响的传统中华民族,本质上是一个不相信迷信的社会群体。这也是儒学思想几乎无所不在的汉民族先进于“天下”时代周边民族的根本原因之一。说到底,儒学是一种经世学说,而不是一种心灵臆测学说。
但是,与朝代循环相伴生的权力兴衰,深刻影响了儒学思想。因权力循环而产生了文化观念循环,即“褒贬文化”说教的循环。当一个新朝兴起之际,对前朝彻底否定几乎相同地出现在这种文化中;但随着权力相似形的架构完成,曾经的否定又成为了肯定,完成了一个从贬到褒的循环过程。
以清末时代的专权者慈禧太后为例,曾几何时,慈禧被作为祸国殃民的角色而人人喊打,但又曾几何时,慈禧又以一个对中国近代化即洋务运动有贡献的人物出现在很多著名学者的著作中(笔者在前文“近代门槛”中表达,受传统道统惯性局限的第一步军工近代化就已经走错)。这种既是“好人”又是“坏人”、近乎废话(包括“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表述,令人不知所云。这是儒学对传统中国人思维不自觉影响的文化表达。
其实,儒学循环史观只揭示了历史社会的表象,就像一个人出生必然意味着死亡一样,它没能说出“人”的本质定义(“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宣教而非揭示)。从这个角度上说,儒学循环史观也只是中国“天下”初始阶段和蒙昧时代的一种社会学说。随着世界性的社会和自然科学时代到来,这种学说的本质性不足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