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谈“随波逐流”
(2012-05-11 06:44: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中国先辈们一代又一代的感悟和觉醒大都是一种个体自我行为,没有前人的经验即所谓的“圣明”在告诫每个人。维新志士谭嗣同说:“即嗣同少时,何尝不随波逐流,弹诋西学。与友争辩,常至失欢。久之渐知怨哎,亟欲再晤其人,以状吾过;而或不更再遇,或遂墓上草宿。哀我无知,负此良友。”
由于落后封建统治体系的庞大性与传统性,它左右了其内每个人的思想;而每个个体由于阅历和接触比较性的外部思想的先后和深度不同,觉醒意识便成为了渐次的个体行为。“与友争辩”,传统中国人便成了一盘散沙;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争辩,传统中国人便成为了有人定义的“精神分裂”。这种觉醒,如风至尘扬,此起彼伏,互不凝结。
清朝上溯,中国的权力阶层唱了“皇上圣明”数千年,就像“皇上万岁”那样荒唐不堪(帝王求长生不死是否是上了那些拍马屁者的当,博一笑)。
觉醒被庞大的统治体系所不容,只成了野外星星点点的萤火之光,它不可能成为来者的指路明灯,只“或遂墓上草宿”。同期的维新志士毕永年、梁启超等,最终都回归了佛学。“皇上圣明”,它推动了另一种外来文化:(心灵臆想性的)佛教香火不灭。
“缺乏一个良好的领导”,这是洋务时期外国教官对北洋水师的评价,但它何不是对无能、却又领又导、搞着落后政治的清廷封建体系的评价呢?确实,北洋水师覆灭了,清朝体系崩溃了,它既是一种逐波,又是一种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