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嵩焘感概“半文明”

(2012-05-07 06:38: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1878年春,英国泰晤士报抨击英国政府近年授予波斯国王勋章一事,认为半文明国家不足以授勋。此时正在英国任公使的郭嵩焘听说了这篇文章(有助手懂英文),在《巴黎与伦敦日记》中颇感概地说:

“盖西洋言政教修明之国曰色维来意斯得(注:Civilized 文明的),欧洲诸国皆名之。其余中国及土耳其及波斯,曰哈甫色维来意斯得(注:Half Civilized半文明的)。哈甫者,译言得半边,意谓一半有教化,一半无之。……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坐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其义者尚无之,伤哉!”

这是一段西方人攻击亚洲波斯国“半文明”使得郭嵩焘产生伤感联想的文字。尽管郭嵩焘对“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有其独特的视角,即不能说他说得全面,但他对中国远古“三代”传说中“盛时”之说,仍不免落入厚古薄今的传统士大夫俗套。每当现实不如别人,遥想古旧盛世几乎就是传统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难于消释的情结(清朝人盛赞“三代”,现代人盛赞“汉唐”)。

对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评判标准,处于当时互不了解的封闭与半封闭的时代,各国依照传统观念各有其评判标准,哪国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野蛮国家。或者说,对于人类本质来说,文明与野蛮本来就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概念,即现代人所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就现实世界来说,评判的标准还有一个到目前为止通行于任何人类群体、压倒性的依据:既强又盛及战胜,这是任何历史时期朝代(国家)兴衰的无可抗拒的观念。

就郭嵩焘所处的清末时代,西方先进的器物载着西方先进的理念而来,这和中国传统士大夫“器以载道”观是一致的。郭嵩焘作为一个既看见西方物质(器)又亲历欧美国家看见了西方精神(道)的清朝官僚士大夫,他的“器以载道”的感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第一任清朝驻外公使的郭嵩焘,无法看到他身后故土中那些探求西方、比较与鉴别的开明观念,他祖国所实际存在的,仅是数千年中国巨大无比的封闭传统的“道”,及对外来“奇技淫巧”的口是心非的斥词——西方器物实际已被皇朝官宦所接受;西方把中国视为“夷狄”,就像“三代”时“中国”视周边小国为“夷狄”一样,而士大夫尚处于自大无知之中,这怎不会使郭嵩焘莫名喟叹:“伤哉!”

也许,社会的进步有两种形式:纵向自我更新的新陈代谢和横向比较的择优汰劣,扩而大之,纵向与横向的择优汰劣贯穿于民族融合的各个故往历史时期。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种属性存在于个人及与之相仿的国家的开明与进步中。

历史学家章开沅评论思想发生变化后的郭嵩焘说:“一个年逾花甲的人,读了大半辈子儒学经典,头脑里塞满了‘夷狄之有君,不如夏之亡也’,‘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之类糊涂观念,现在却敢于承认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而且承认得这样明确,承认得这样彻底,这需要何等的科学态度,更需要何等的勇气”(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然而,这位作为第一个政府官员踏出国门、亲历西方文明的皇朝士大夫,个人思想转变所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也正因为如此,他便为这个仍游荡着‘华夷之辨’阴魂的‘哈甫色维来意斯得’社会所不能容忍。在当时的条件下,就他所从属的那个社会群体而言,他已经走得太远”(同上书)。

   被清廷召回的郭嵩焘,革职回乡老死故里。这种朝廷命官大起大落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这只能是一个“半文明”国度,——从满清相沿“祖宗家法”的角度上看,一百年前的封建专制皇朝时代,还交融有野蛮的属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