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储”的爆发点
(2012-03-06 07:22: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权力争夺是激化内部各种矛盾的枢纽,这几乎是封建皇朝一条不可转移的规律。戊戌政变以后,一直存在于民间的义和拳迅速爆发成为“义和团”运动,便向人揭示了这种规律。
一,戊戌政变成功,标志着清廷内部“洋务”观点的失败。政变发生以后,朝野“洋务”思想一时沉寂,“谈洋色变”使得任何开明官绅嗫嚅不敢言。李鸿章在戊戌政变以后离开京城南下广州任两广总督,也标志着他一贯以来“和平”外交思想在朝廷主流中的失败。在守旧派看来,洋务派等同于变法的维新派。然而,对于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大清国情来说,近代洋务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方向。清廷压抑性的专制强力,实际上成为了徒劳和反动。
二,专权者慈禧太后借光绪名义“立储”以后,“储”爹载漪(慈禧太后的侄女婿)入主军机及总理衙门,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人物。守旧大臣的趋势性决定了载漪力量的迅速飙升。
三,清廷“立储”行为,正如李鸿章在去广州前,向慈禧宠臣荣禄曾经预测的那样,“各国驻京使臣,首先抗议;各省疆臣,更有仗义声讨者”。李鸿章不愧为长久以来的朝廷权臣与外交专家,对内对外预测都很准确。外国公使的“抗议”表现在两点上,一,对国与国之间立“储君”应例行的“祝贺”,洋人采取冷谈态度,无外国公使去祝贺,这使得有了一点近代外交意识的“人气红人”载漪大为光火。二,清廷是以光绪皇帝生病为由“立储”的,对此,各外国公使要求派一名外国医生为光绪帝确诊。开始,慈禧以“礼仪不合”为名推脱,但在外国公使的“抗议”中,只能无奈同意。而外国医生在诊断以后,便宣布这种术语“健康原因”不可信。国内“各省疆臣”的“仗义声讨”,首先表现在两江总督刘坤一那句著名的宣言上,“君臣之义至重,中外之口难防”(本来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但张“宦术甚工”临时退缩了)。上海电报总局总办经元善更是联合各界人士通电反对,几天之内,士绅签名超过千人。经元善的行为,使慈禧大为光火,下令抓捕。经元善逃至澳门。“立储”消息传至海外,那些流亡的变法人士更是痛加抨击。一些反应强烈的志士纷纷潜回国内,“勤王”自立军便在这个时期形成。
朝野内部的矛盾,为带有“民教冲突”色彩的民间义和拳形成规模,制造了温床。清廷炙手可热人物“储”爹载漪适时地看到了这种“排外”力量。史料明示,义和拳能具有清廷底层组织“团练”式“义和团”的称谓,正是发源地山东几任巡抚构思并命名的。
对于民间力量的利用,目的不同,看法就不同。载漪等清廷守旧派,看到的是“义和团”排外的一面,但地方疆臣却看到了另一面。张之洞说:“此乃借闹教而作乱,专为国家挑衅,且铁路与教堂何设?可见实系会匪,断非良民。”他说:那铁路和教堂是谁造的?不是在地方官员主持下造的么!毁坏铁路和教堂,就是向“国家挑衅”。载漪等人可不这么看,器物乃“形而下者”,治权才是“形而上者”,洋人竟敢冒犯“主”权干涉内政!
但是,在慈禧上谕“不问会不会,但问匪不匪”这种带有倾向于支持“义和团”言下之意以后,张之洞改口了。由两江总督刘坤一起草、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名的电奏中,原文有对义和团“一意痛剿”之句,张之洞修改成了“定计主剿,先剿后抚,兵威既加,胁从乃散”。模棱两可的“先剿后抚”与清廷保持了一致。
义和团在清廷的利用中蔚然壮大;也在清廷遭受外来打击的失败中兼带快速消亡了,它的命运,只能受利用者制约(清廷反成为了它消亡的主要打击者)。而地方疆臣剿灭“义和团”及抗旨的“东南互保”主张,为清廷挽回了一点颜面——确实仅是“颜面”而已。
戊戌政变,已亥立储,庚子之乱,辛丑赔款,是清廷跨世纪四年的四个链接,是二十世纪初前后清廷所造就或面临的诡异局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