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王、文相骂

(2011-10-15 06:34: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李慈铭是历经道、咸、同、光四代的名士(咸丰年进京求官)。他说:“道光名士苦于不读书而鹜虚名,咸丰名士病在读杂书而喜狂言”(引自《一士类稿》)。

李慈铭此言,总体品评出了这两个时代那些陈腐“名士”的大致行为。道光朝封建官僚体制还没有感悟出当时正在日益逼近的内外冲击(除舆论支流个别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咸丰朝则已经受到了内忧外患的冲击。官僚政权像一具反应迟钝的机器?受到触及才“狂言”;李慈铭此言,把自己超凡脱群置身物外,而实质,其人也在那些“名士”之中,骂人者自骂。这是中国历史传统学术文人的悲哀。

清末同一时代、时间稍有前后的三人:李慈铭、王闿运、文廷式,都是这个时代才气横溢、郁郁不得志者。三人除了以文章闻名外,还以擅长指责他人而得名。而同时,这三人又是各权臣幕僚攻击的众矢之的。

就三人而言,史笔留下了他们之间的对骂。

李慈铭说王闿运:“其人予两晤之,喜狂言,盖一江湖唇吻之士”。

王闿运对和他一同“噪誉文坛”的李慈铭,则认为:李慈铭根本不懂诗,并羞与为伍。

以维新思想而被革职的文廷式这样讥评李、王两人:“然莼客秉性狷狭,故终身要无大失,视舞文无行之王闿运,要远过之。”莼客即李慈铭,文廷式说:王闿运舞文“无行”,即无道德、无品行,李慈铭更甚。这三个文人,真的各有一张臭嘴。当然,三人在各自的文笔中也偶有相互肯定之词。

这些文人的相互诋毁,在时代渐远的历史帷幕上出现了一幅背景:在清政府的无能与腐朽下,这些小文人在相互作着街骂?长久流传下来的“文人相轻”一词,也是历史皇朝制度的畸产儿?文人相轻,决非国人的本性,家长自私无能,才会使儿孙离心离德。

中国历史皇朝官本位制度,使得独断的长官作着骂人的示范榜样作用。但皇朝塑造的圣人是“不会”骂人的。《曾文正公日记》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写:周祖培中堂的儿子“周少君平日眼孔甚高,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又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因周少君之荒谬不堪,既以面谕纪泽。”

曾国藩这段文字显然在骂周祖培儿子“荒谬不堪”,但由于其后来有“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光辉形象,有民国后人(《一士类稿》)称:那不是在骂人,而是在训子曾纪泽。看来,那个时代文人的荒谬,不仅仅在骂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官商胡雪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