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纾两诗

(2011-09-09 06:50: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清末戊戌(1898年)那年,林纾居北京“东街老屋”前院。某日晨“三鼓”(凌晨四点前),林纾突然推门冲进后院大呼大叫,“声震瓦屋”,喊完便哽咽了起来。被闹醒冲出来的人“众皆疑惑”,后来才知道“六君子就义”的消息,大家都“扼腕流涕”。

林纾1890年考进士不中,从此寄寓于北京。他不懂外语,却与人合作,创作性地翻译了《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一时造成“洛阳纸贵”。同期,林纾写了一首“渴睡汉,何时醒”诗,其中说:

                 我闻西人外交礼数多,一涉国事争分毫。

华人只争身份大,铸铁为墙界中外。

挑衅无非在自高,自高不计公家害。

我笑富郑公,区区争献纳。

若果赵家能自强,汴梁岂受金人踏。

……

清末时代,知识阶层、官绅阶层,对清政府外交中表现的种种弊端,已经非常清楚,如此诗中的“界中外”及“自高”。但是,完全可以肯定,“界中外”、“自高”只是对外关系中的表面现象。现象决非是导致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是常识。林纾接着写:

国中我自宗王道,参之西法应更好。

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王道”,成了中国一贯以来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就像神授皇权那样“神圣”。同期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就像成语里的“盲人摸象”一样,对外国之“象”,摸到的是多种绝然不同的“象”。部分人摸到的是“民主可以开民智”;部分人摸到的是“外国民主”乃是“暴民政策”(同期辜鸿铭语)。林纾“宗王道”的理所当然,言下之意是它的优越性,再加上“西法”,则可以“王师奋迅如风雷”。其实,林纾的观点,正是清末民初清皇朝重症之躯的时候,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为它诊断清楚的问题:王道与西法。王道是“唯我”排他的一统擅权号令;西法是议会的“民主”,“道”与“法”有着根本性的冲突。从这点来看,林纾对中国“王道”的优越性似乎看得很深刻,但对外来的“西法”,不能不断言,几乎无知。

林纾以清末时期创作性翻译外国名著而闻名于当时的文坛。就他的这种翻译手法,其实是同期睁眼看世界的文化人普遍采用的。这叫做边翻译边感悟。翻译家、思想家严复“开民智”性的诸多翻译著作,都采用了翻译与创作相结合的手法。翻译,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睁眼”的人文特色。同一种社会土壤里,生长出的,是同一种需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

林纾对“六君子”被杀的痛彻心腑,也是这个时代无数进步知识者同有的感受。鲁迅为此写下了讽刺小说《药》。

同期,林纾写有一首《关上虎》,其诗云:

“虎来!虎来!关上人多安有虎?蠧役作威挟官府。小民负贩图营生,截路咆哮闻虎声。虎吃肉,不吐骨。官纵虎丁侦绕越,官岂全无恺悌心。当关纵虎妨人行,无如比较急于火。宁我负民勿负我,堂皇飞签责虎丁。有船到关船须停,虎丁得钱实腰膪。……”

林纾此诗,就是与一千三百年前“三吏三别”时代相同的描写。同样的社会状态,造成诗歌创作水平的没有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