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国联军的抢劫

(2011-07-25 06:06: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1900815日,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的前一天,西太后慈禧挟光绪帝及内廷诸亲,穿着普通布衫,做成平民,未顾及携带食物和财宝,分乘几辆骡马车,走紫禁城北门向西仓皇出逃。战败使她露出本来面目,性命要紧,其它都是浮云,把聚全国富贵宝藏的皇宫及京城“子民”百姓,留给了侵略者。

这些老牌的殖民者,四十年前抢劫和火烧圆明园的故事,还在耳际流传。虽然时代不同,辈分有别,但抢劫的故事却刺激着他们同一血脉的流淌。

亲历者普特南.威尔在《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叙述了816日京城被攻破时的场景:“数月以来,枪炮之声震耳欲聋,一旦声息异常静寂,有凛凛可畏之象,似非人间世也”,“予等所行之街极长,不见一物,荒凉已甚”。战争使得京城成为了地狱,而地狱之中,只存在魔鬼。闯入地狱般京城的八国联军,“彼等所望者劫掠而已”。

看一看亲历者自己的记述。

“有一运输队属于英军,中有日本苦力,穿蓝花布衣,拖小车而来,于数分钟间,兜卖数百匹之绸缎,皆彼等所掳掠者。”

“有德国兵骑马而行,鞍上满系巨包,前面驱有牛、马等兽,皆于路上掠得者。”

“予同行之一人由一店大门而出,骑一黑骡……店之院有两尸……予手指地上之尸体,怒问彼等放枪之故,彼等毫无羞愧,亦怒答此二人反抗,故杀之。”

抢劫财物,因为遭反抗,就可以杀人,这是逻辑。

普特南自骂:“予等乃匆匆而行,不啻一队盛装骑马之盗贼也。”

其间发生这样一件事情。各国士兵围攻一个当铺,“屋内时有枪弹放出”,有远距离朝屋内开枪者,也有士兵爬上屋顶向内开枪者。此时有两俄兵骑马过来,两人稍作观察,就近抱来木料及稻草,“意欲放火”,“街上流氓均呼噪,谓房子既烧,其中之物亦得烧罄矣。”原来各国“流氓”不是没想到烧的办法。在烟熏火燎之后,屋内失去了反抗,“众强盗既破门而入,则群思抢劫,状类疯狂”,“一霎之间,此当铺已成一疯人院”。

日本人“将户部所存之银,一取而空,其数在百万磅以上。”

“新来之军队到京太迟,则破屋掘地,以寻埋藏之银”。

“金银珍宝充积于市,相为买卖,予等军队遂皆成为商人矣。”

其时有一个外国鉴赏家,从交易者手中以二十洋元购得几年前德国皇帝赠送给光绪皇室的镶嵌有金刚钻的“黑鹰大宝星”。“真大失体面之事也”,普特南所说“失体面”,没有明确谁的体面,是失德皇体面?还是失光绪皇室体面?任人怎么理解。

一个外表看上去的“京中小官”,由一名英国“少年”陪同,找到普特南,说“彼等知户部秘密窖银之所,极为的确”。清廷户部院落之中,有俄二队卫兵把守,只见“制钱堆积如山,其散置于诸处,合计必有百万或千万之多,欲检齐而卖之,须数月始能完。”假如把“货币”作为一个朝代的象征,那么这种情景,只表示着一个朝代的灭亡。

对京城的抢劫,平面与立体并进。

以上大体是抢劫北京外城和内城。接着便是盗抢颐和园和紫禁城。

“见大队俄国辎重之车远远行来……皆满载掳掠之物,从颐和园而来”。

偷盗的兵士自己历险传奇般地讲述:“其入宫之法,乃于(卫兵)换班之时,将衣服脱下,由洞中匍匐而进,如一蛇然……又言全宫各处皆有似此之行为,如花旗人(美国人)、如俄罗斯人、如他国之人一样,每至夜间即越墙而入,偷取其中之物。”

普特南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紫禁城里的文明强盗。

普特南自己看上了慈禧用的便壶,“予所喜者,唯此小巧之便壶”。

俄国朋友克君看上了“数百年前”的“路易十五世时表也”,“克君本执此表细细考究,其贪爱之眼光注视不瞬,至末了不发一言,忽将其置于袋内。”

“委员某君”“玩视桌上各物”。“忽然攫取置于袋中,彼亦不克自持矣。”

在强盗的词典里,“无主之财”被“奉为金科玉律”。曾有人议论,盗匪杀人与抢劫,孰为主孰为次。其实,无论和平期还是战乱期,都是抢劫为主,现代网络上那些“强暴”与“反抗”的话题都是离开实质的庸人废话;而战争时期的“无主之财”,只是他们占为己有的有力借口。在外国“军人”变为“商人”的这一事实中,后人可以看到京城多少无辜中国人的苦难和悲惨!

另据当时居住于宣武门外椿树胡同二巷的仲芳氏笔记《庚子记事》称,在董福祥武卫军和义和团遍散于京城的时候,骚乱已经演练:“有因武卫军闯入院内、枪伤事主、打劫者;有因官军进院逐杀男子、霸占妇女者;有因土匪扮营勇团民、借端抢掳者;有因奉教二毛子躲避进院、营勇团民追入院中、玉石俱焚者;有因二毛子进院、先将良民杀害、欲图藏匿者。”皇朝的愚昧统治,擅长于把公仇变为私仇,借势压人,动乱使统治手段的恶果毕露无余。按仲芳氏的话说:“天意示警,人惜不知耳”,预示着更大的灾难: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奸淫。

京城存活的百姓,数月之内,经历了乱世的变更:“义和团”之时,“令住户铺户门前各用红布书写‘红天宝剑’四字,贴于门头之上。一时各街巷传遍,大家小户无不遵守”;八国联军之时,顺民的招牌又被迫招摇于京城各家各户的门口。无论中外,看到这种由权势造就的“顺民”,虚荣心满足否?

八国联军以后,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两银子。外强中干的清廷,再用什么支撑它色厉内荏的政权?历史的惯性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