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剪辫子联想到的传统
(2011-06-23 12:22: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什么叫传统?这个词也许好理解,也许难理解。在传统之中,隐伏着一个名词叫模仿。中国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词叫以史为鉴。这个鉴字,便有着去除和引用的双重含义,这种引用,便是模仿。
模仿可以以正反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略为修正加以应用,是正模仿;反其道而行之,是反模仿。正模仿叫遵传统;反模仿叫反传统。
就中国最近的三百多年历史来说,满清入统中国,对汉民族实行“剃发令”,抗而不遵者,“杀无赦”。时人笔记称:“剃发改装是清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国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日本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发辫史》中这样评述当时的情况:“‘发厄’与‘辫祸’,在中国已成为口头成语,全世界欲求一如汉人之罹头发之厄祸的民族,怕是没有。……为头发而损古今几十万之汉人生命,实不能不算为世界稀观之怪现象。”
在满清军事强权之下,清初反抗者不少,但大多普通百姓只为顺民。
清朝二百数十年,留发拖辫成了中国人的标志和传统。
清末国门被迫打开以后,比照西方列强的强盛和先进,男人的辫子成了中华民族落后的标志之一。自清末19世纪七十年代有人留学国外开始,辫子一直作为了中国人耻辱之一——它以二百多年前被迫留辫的耻辱的本质,再一次在现世中反映出来。当时留美学童中的谭耀勋、容揆,就是因为在美国学习期间剪了辫子而被开除。由于知道回国有杀头的危险,便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了。
20世纪初,随着留学学生的底层化,在学生中掀起了一次剪辫子的高潮。其中留日学生强迫学监剪辫子的故事较为著名。
1903年出版的《皇帝魂》一书中,有一篇专论性的文章《论发辫原因》。其中说:一根辫子“如绳索,如锁链,如兽尾,自顾亦觉形秽矣,何况外人!其于身体种种之不便,于家计种种之不便,于国家种种之不便,游外洋者莫不备尝其害,深恶而痛绝之。……吾言及此,吾抚此发辫,不禁泪涔涔下,哀我同胞祖先之惨状,而吾辈子孙之苦尚未有穷期也。”
“穷期”到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以后,在湖北、湖南等大城市,首先开始了一场剪辫子风暴。
南方军政府规定:机关人员不剪辫,没收工作证;军人不剪辫,不发饷;学生不剪辫,不得进学堂。新军和学生组成宣讲队、剪辫队。时人记述:“其时城门通衢,多有持剪刀执行剪发之任务者。”剪辫队深入各行各业,帮助剪辫子。
此种情景的描述,其实就是二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后,依靠强权“削发留辫”,在民间展开的风暴场景的再一次呈现。形式上反传统,实质上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反模仿:清军入关,视“辫子”为“政治”行为;清末民初,反清各阶层人士还其“政治”行为,是一报还一报的模仿。
毫无疑问,剪辫子是一种进步行为,但它的强迫性而非观念上的自觉行为,却令人沉思。从中国大历史来看,历代王朝政府这种大一统的强迫性声势,这种颠倒、反颠倒的传统,可谓是依靠势力的同一种伎俩。这应该也是中国传统的、以为凭个人(“圣人”)意志改变天下、而非制度性确立以保障天下的愚蠢传承观念。
不能不说,历史的传承具有巨大的惯性。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佩戴“头像”不得进校门,是每一位现在的中年人记忆犹新的事。这和几百年间出现的全国大规模强迫性“风暴”何其相似乃尔!
中国传统政府有着一个好为人使臂指的传统?中国人天生是一群缺乏管教的人?中国传统政府有这种一如既往、永盛不衰的代人使臂指的能力?
历史千年的传承,政府的代人使臂指观念已浸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历史中国人上嘴唇骂,下嘴唇赞美;清朝的辫子剪了,但辫子这根绳索的勒痕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脉络。殊不知,代人使臂指恰恰扼杀了历史中国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了中国近几个世纪的落后;它也是历史中国人产生认贼作父——“汉奸”的根源所在。
假如说古人为中国人有形的辫子至“子孙之苦未有穷期”而“泪涔涔下”,今我则为中国人的、包括那些历代权势者的子孙后代未有穷期无形的被人使唤、缺乏自主而“泪涔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