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福宫火灾的思考

(2011-06-10 12:35: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权力与金钱,一直是困扰权力者的一个难题。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儒学为显学的国度,儒学的中心之一便是提倡为官者的“反省”。在这种主流意识的要求下,大凡为官者都会在一天之后的晚间,在日记中作一些所谓的反省:白天官场和闪念中的“作恶”行为,晚上都会自责一下。这在中国自古历代显宦鸿儒中可谓比比皆是。这种行为,一直为历代凡夫俗子津津乐道地称颂。

中国历朝的官本位体制,决定了有权便有一切。“权力”与“一切”或可划上等号。但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不同的时势,会使两者发生跷跷板的取向。到底是一切为权力服务,还是权力为一切服务,这一直是皇朝权力者两难取舍的问题。

民国12年(19236月)满清“小朝廷”时代(第二年115日被冯玉祥部驱逐),紫禁城建福宫曾发生一场莫名其妙、终为悬案的大火。烧掉的古书、字画、古玩、金佛银像不计其数,仅火灾后从火场里捡出的熔结的金块就达17000多两。

建福宫位于紫禁城西北,它包括整个区域轩、阁、楼、亭、殿三四百间。朝代的没落和生活的拮据(与相应的排场相比而言,溥仪一人就养100多条宠犬),使得整个紫禁城从上到下偷盗之风盛行。

大火发生的背景据说是溥仪洋师傅庄士敦的建议:清点、拍摄宫殿内所藏的古玩名器。

那么,宫内偷盗之风是如何盛行起来的?

中国皇家受儒学影响,在具体日常生活中视金钱为粪土,他们大多根本不懂资产的经营之道;掌管经济权力者往往是内务大臣、管家之类的奴才(现在叫经纪人)。懂经济效益者只是各级实权者,从某种角度而言,皇帝也只具平常人的本能。史料记述,逊帝溥仪也曾和几个皇弟一起,把宫中的古玩名器偷偷绕过宫廷规矩,运出皇宫去变卖。上行下效,这是官本位体制千年不变的法则。宫内各层官吏,妃嫔宫女,大小太监,包括入宫的皇亲国戚,都有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其实,人的暗中偷盗,与社会制度内明的利益分配几成正比关系,上偷十,下偷一二,盗亦有道,他掌握着分寸呢。除非皇朝行将灭亡,则盗者的偷窃行为有可能超过上官,此谓窃国了。

溥仪突发奇想的皇宫财物的清点行为,首先吓坏的是与建福宫有直接偷盗关系的各官吏与太监。这就产生了“权力”与“一切”关系的困惑。权力为利益服务,此时利益为大;但当利益取得的不义性即将暴露之时,则权力为大了,没权便没一切。与其暴露而失去权力和名誉、地位,不如毁了这些“利”源。于是就在26日夜9点钟多,当宫内大多数人在另外一个宫殿看戏之时,黑影闪过建福宫德日新殿,火灾发生了,整整烧了10个小时。

建福宫火灾引发了两个直接结果。一,裁减太监:偷盗者就是这些弱势人群。大多数太监在事发第二个月被赶出了紫禁城,以致第二年太监恶狠狠地说:恶有恶报;二,火灾场地被清理而建成了一个大网球场。故宫现仍存有溥仪赤膊挥拍身姿的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