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廷式论“士大夫”

(2011-05-14 09:59: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文廷式在1894年官授清廷翰林院侍读学士,是中日甲午战败后强国的呼吁者,是戊戌变法的支持者。由于参与弹劾李鸿章,被慈禧削职。著有《闻尘偶记》。文廷式在文章中说:“吾友沈子培尝言:‘今天下士大夫多顾忌,少担当,好摩,怀嫉妒,殆无一不类女子者。’”

文廷式引用这句子,表达了一种认同的观点。这种以偏概全的话虽有不足,但至少可以从某一角度说明一些问题。这里的“士大夫”,不是“人”的代称,而是风气的代称。一种风气滋生一种观点,这是社会观念的伴生性特质。

每个官员,无论个性如何,在这种风气中,他也得作顺应状;同样,在女子中,性格也是千差万别,但在整个男权社会里,女子中的风气又能如何呢?把“士大夫”和“女子”划等号,那么,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又是怎样一种“权”在作祟呢?把社会的风气,作祟成“类女子者”,那么,这个作祟者,会处于怎样一个不安全、危险的境地?当然,传统社会还有其他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东西,这种联系会使社会组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但一定是暂时的体系,因为这种风气才是这个社会的本质。这种风气作祟者的“权”,或可以说是“烫手的山芋”。清末时代尽管有不少作为个体的有识官员走的是一条学习先进国家而求强的路,但官僚体系内的整体“士大夫”风气扼杀了这种方向,即杀了变法者。但最终,因“山芋”的“烫手”而不得不弃之——满清政权灭亡。

由文廷式的“类女子者”,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女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足。以现代人放足以后的舒展状来看,古代女子为了取悦男人,满足男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肢体。每个女子,在她幼年开始的成长阶段,都是在每次足引得的泪水中长大的,成为一种“痛且快乐着”的境界。女子足引发的“痛且快乐着”,何不是同一社会生存状态中男子风气的“痛且快乐着”?如果说男女社会的“快乐”是外部表象,“痛”是本质,那么,风气作祟者的权力也应该如此。历史阶段的社会状态,本质是一致的。

这种本质之中,产生了皇教合一的儒道,产生了儒道的“循环史”观。因为“合一”的儒道,无法也不敢直面这种社会风气的本质,它也是“痛且快乐着”。

文廷式说:“积百年之力,挫折天下之廉耻,殚数世之心,消磨天下之志气,拱手以俟他人,势所必至矣。”

文廷式所说的“天下”和“数世”,前面要加个定语“士大夫的”,真正的国家和国民,是难于“消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