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譞排外奏折析
(2011-04-11 11:56: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同治八年(1868年)初,醇亲王奕譞上奏说:为了将来与洋人决裂,报仇雪耻,他拟了六条“驱逐洋人之法”,想出了两种计谋:一是“请收民心,以固国本”,内容有,让各督抚设法“激励众民”,“焚其教堂,掳其洋货,杀其洋商,沉其货船”;二是“摈斥异物,以示天下”。这样做的好处是,“无损于国计民生,有裨于人心世道”,他泄密性地劝内廷中枢“将大内西洋物件”,尽行颁赏,以示永远弃绝。并乐观地说出了前景:“则唯利是图之夷人,将不待驱逐而自遁矣!”
这年奕譞28岁,是大清国标准的“愤青”。奕譞的奏折,透露了什么?
一,排外性首先来自统治阶层。因为外敌的入侵,首先扰乱的是统治者金字塔里的安稳享受。这很好理解:锁国政策来自朝廷。沿海地区的民间贸易,是民间基本的生存方式,这不会是有清一朝开始的。某些学者把后来的义和团排外,归咎于百姓的愚昧,是片面和不公道的。愚昧乃上下一体,而上则占着绝对主导作用。
二,物质取向是人的本质。奕譞劝“大内西洋物件” 尽行颁赏,其根本目的是强调“物件”之下的统治意识,因而弃“西洋物件”为假为伪,不但“大内”做不到,即使做到也只会象征性地“示”而已。而且,就其统治者的贪婪本性,奕譞的醇王府中会没有“西洋物件”?
四,奕譞上此奏折,或许只是一种满腔愤恨的心理表达而已,自己也知道不具可行性。人的心理是很奇特的,有些人恶狠狠地说:我要杀人!其实不表示他真的要杀人,只是一种心境的宣泄。奕譞是否就是这种心理?假如以“心境宣泄”来揣摩奕譞,则皇“龙”生下的只是一条皇虫而已。
五,即或真正做到了奕譞的说法,不取先进物质已属愚昧,不取这些物质背后所反映出的意识,则更甚。两者是相伴相生的。
反过来说,现代学者根据后来历史的发展趋向,斥责奕譞为愚昧,,但是,站在当时的统治者立场上,他愚昧乎?甚至把历史环境再作任何一种换位,假如,只是假如,同样处于这一环境中的历史后人,会否再出现这种“愚昧”?就像“西洋文明”具有假象一样,“愚昧”会没有假象?自此之后,清朝统治者经历了排外,被迫接受与改良政体这一由表及内的过程。然而这“内”,有“华夏文明”两千多年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