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议慈禧

(2010-12-21 11:29:19)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同治十年,穆宗皇帝十六岁。此时帝师倭仁已病死,剩三人:李鸿藻、翁同和、徐桐。据《李鸿藻年谱》记:“五月二十七日:公传谕慈禧太后谕旨:书房功课耽误,书概不熟,论多别字,曾面试一二次,说话不清,着尔等三人,设法劝讲,不但教书,并说话亦教,不可再耽搁。”

   此真乃天大的讽刺。普天百姓眼中的“圣明天子”,此时已经16岁,竟是个需要教说话的料!当然,按高阳的意思,“慈禧太后实有言过其实之处”。他归结原因说:

   慈禧盛年孀居,由排除“三凶”,应付洪杨,此一对世上任何能干女子皆未经过的挑战,足于使其将任何感情上的缺陷,皆视为无足萦怀,至少亦是可以排遣之事。

   也就是说,由于感情的缺失,慈禧的情绪及精神更注重政事国事权力,因此对旁人的指责更加苛严,“心态已不甚正常”。

   想想也是,以慈禧的立场:有权便有一切;退居无权,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只能是寡居了此一生了。有权,则意味着男人都是她的仆从,她所要的任何明暗欲望,都可以得到弥补及满足。对于个性极强的慈禧来说,只能是凭着自己的性子顺其自然了,何关乎国运?这是任何皇朝时代帝王的合理逻辑,何关乎男人女人?

   只是历史给了大清皇朝最后五十年这样一个人:此人心胸狭隘,任性而为;此人是个女性,具有女性身上缺点中的共质。她的时代,几乎没有“男人”。即使是真男人曾国藩、左宗棠等,也在她的皇权加任性的打压下,失去了男人气概。在她的时代里,人性中的缺点是小节:好钱好色失德失义;唯有人性中的优点:敢以国家为己任、问鼎权力者才是她的敌人。在慈禧问鼎权力的过程中,最著名的敌人有三个:辛酉政变中的肃顺集团;镇压太平天国、命震中外的曾国藩湘军集团;戊戌政变中康有为变法集团。现在有诸多学者著文为慈禧辩解:情有可原。情与愿本不是一回事,情与国更不是一回事。她视权力高于一切、置国家兴盛于无物、只为大清皇权考虑的私心,其实恰恰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存在的缺点:好心做坏事。时恭亲王曾说:“大清天下亡于方家园”(慈禧娘家);慈禧以后几代人至现代人的共识:“这一朝,亡于慈禧”。

   高阳说:

   及至(太平天国)大乱既平,而年已三十七八,此是居孀最难为怀的年龄,而亲子穆宗则反于嫡母慈安亲善,此两重精神上的苦闷,导致其出现虐待狂的倾向。她对穆宗的苛责,,固自源于北方俗语“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实为虐待狂的下意识使然。

   慈禧年轻寡居形成的“虐待狂”心态及要强的个性,客观上不但害了大清皇朝,也害了皇权衣钵传人、自己的儿子同治帝及亲侄子光绪帝,这在史料中不乏其陈。更为可悲的是,这个时代的悲惨经历,扭曲了这个民族的心态,时至百年以后的今日,这种心态不时还会呈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