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寿节杂记

(2010-10-05 11:27:12)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1893年在慈禧59岁寿辰时就有一次为六十“万寿节”的预演。从此时起,朝野上下即以此为中心工作。朝中首魁李鸿藻、翁同和“恭理”这一工作。一天翁从西直门至颐和园时,日记载:“……望见圆明园大宫门,不觉呜咽……”。

   中国古代民间节日不多,皇帝、皇后的寿辰便是隆重的节日之一。由此可以想象,1894年慈禧“万寿节”的重视程度。史料记载也确是如此。军费被挪用,军事被忽略,万寿节为政治任务。朝鲜传来的军事消息,到达朝廷,变成了各位大臣“点点头”、“哼哼”而已。翁同和的日记,记述的是“触景生情”:33年前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的耻辱。33年,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按那个时期的人均寿命来说,也许全国,或仅京津一带,已有半数人忘了这件事情。就像一个弱者,被人打了一顿,爬起来抹一抹泪哭着继续走。假如把全国比作一个人,朝廷比作这人的头脑,那么这个人外表在抹泪,头脑想的是荣华富贵,安逸享乐。这人再被打,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一年后被认识的邻居打,七年后被不认识的远道“强人”打。后人每再翻开这段历史,仍会情不自禁,悲愤而泪水盈眶。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主观上力图避战,采取的仍是“以夷制夷”策略:联俄制日。翁同和则主张单独备战,“总以我兵能胜倭为主,勿盼外援”。慈禧一开始有些犹豫。在一次廷议上,慈禧要翁去面问李鸿章,确问俄使喀希尼能否同保朝鲜。翁同和拒绝谕命,当面对慈禧说:联俄“此事不可以者五。最甚者俄若索偿,将何轼畀(给予)之?”这确实被翁同和言中。最后慈禧说:“吾非欲议和也,欲暂缓兵耳”。掌军权者李鸿章备战不力;朝廷掌政者慈禧主张缓兵。而且难说两人没有私心:李鸿章想保淮军,慈禧想安稳过万寿节。一个军政上木知木觉的大国,面对着蓄谋已久的挑战国,战争的走向,也不难预料。历史的教训告诉后人,挨打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纯技术上的落后。

   其实,细细剖开那段历史,战前各人的主张各有道理。主张和道理不一样。主张是大方向,道理是围绕主张的一条条理由。主张错了,道理再多,也成荒谬。在“以夷制夷”的国策下(也是一种主张),国政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无可奈何。战争失败以后,各人找各人的理由,相互指责对方。可悲的是,当今的述史者,也帮着百多年前的腐尸阴魂,大开骂仗。对于这种文化观念上的传承,对于述史中的条条理由,观者只能看得一愣一愣而莫可奈何。

   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年七月一日,中日宣战,“至九月十四日因李文田等奏以防倭奸活动请停‘点景’”,慈禧才传谕:“一切点景俱暂停办”。但据翁同和日记载:“十月初三日,……今日所言皆系庆典,时事如此,令人嗟诧。”也就是说,虽然形式上停办景点之事,庆典仍是压倒一切的政治大事。“今日使予不欢者,予使其终身不欢”便出自此时的倔老太之口。这是符合中国官僚政府“家天下”情结的。中日甲午战争,在国内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障目下,令世界瞠目结舌地失败了,因为事前国际上并无把握看好日本。

   清廷吃打吃记否?几年以后,戊戌变法之前,现在有许多文献证明,德国、沙俄是事前通谋占领胶州湾的。俄人装出和清国同盟的姿态说:俄国决心帮助中国抵抗德国,但需要借用港口以便俄舰驻泊,才能“震慑德人”。俄舰进入了旅顺大连湾。事后,清廷质询“俄国军舰何时退出”时,为时已晚,被强迫将旅顺、大连租借给了俄国。

   清廷是一帮合该敲“毛栗子”的笨伯。时朝廷上下采用的是所谓“以夷制夷”策略。常言道:请神容易送神难。那么清廷为什么要请“神”?因为国内无“神”。清廷完全深刻地看到了整个清廷官僚阶层的腐败无能,尽管在某些琐节上还可以嘴硬一下,但清廷的大方向是看准的。无奈之中,下策成了上策。由此及彼,假如说这些官僚就是中国人的代表,也难怪当时有外国人狂言:给我一支500人的军队,我可以打掉中国。这些官僚带给中国人民的耻辱,难以名状。

   读这段历史总会让人义愤填膺而涕泪四流。大清帝国,你睡吧!终有一天,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在日本受到的耻辱,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天津地区,百姓官僚受到的灭顶侮辱,会再一次降临于你这天朝上国的后人。你这狗东西,踢你一脚,你睡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