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康日食”与夏朝历史的天文学新证据
刘光保1、何凯帆2、刘雄1、陈一舟3
1
关键词:仲康日食
默克赫佩尔(Merkheperre)
仲康
摘要:“仲康日食”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事件,对这起具体事件的天文与文献考据由来已久,古今学者测算其发生时间大致在前2165~前1876之间。在《发现夏朝》一书中,详细论证了古埃及文明就是夏朝,第十三王朝后期国王默克赫佩尔就是仲康。鉴于考古已经发现了相对完整的古埃及帝王年表,我们发现与第十三王朝默克赫佩尔统治时期相近的公元前1700年10月20日的农历秋季,在古埃及地区上空的天蝎座(房宿与心宿)位置,果然发生了一次日食。这次天文学现象,与史书关于“仲康日食”发生的时间和位置描述“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高度吻合。这既说明“仲康日食”真实发生过,为夏朝历史的真实存在,及古埃文明就是夏朝,增添了新的天文学证据,也说明《尚书·夏书·胤征》和《竹书纪年》等上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一
仲康是夏朝时的一位国王。“仲康日食”被认为是发生于夏朝仲康年间的一次日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早于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1]。不过对于此次日食发生的具体时间历来众说纷纭,甚至有人对此次日食是否真正发生存有质疑。
中国古籍中关于“仲康日食”的记载主要有两处,分别出自《尚书·夏书·胤征》和《竹书纪年》。
v
v
此外,《左传·昭公十七年》点明引《夏书》关于日食的记载,其内容与《尚书·夏书·胤征》记载基本相同,但未点明发生于仲康年间。《史记·夏本纪》记载中康时“废时乱日”一句被认为是暗指此次日食:“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由于历来对“仲康日食”的计算都是基于梅赜本《尚书》中的《胤征》篇,但古文献学界认定此篇经文系伪作,因而有学者对“仲康日食”的真实性提出了置疑。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就认为“仲康其人之有无且未可知,遑论其时之史迹?”[7]
中国天文学家与近代西方学术界对于“仲康日食”的具体时间推算有超过十多种不同的结论。[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996年开始的中国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门设有“仲康日食研究”专题组对“仲康日食”的具体日期进行计算,负责人为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吴守贤。对于前2250年至前1850年之间发生于10月1日至12月18日且在洛阳地区可见的日食进行计算后,专题组给出了四个可能的选择:前2043年10月3日、前2019年12月6日、前1970年11月5和前1961年10月26日。同时根据断代工程认定的夏代起始于前2070年的结论,日食时间应取前1970年11月5日。不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学术界引发了较大的质疑,其最终报告繁本未能获验收通过。[2][6]
二
《尚书·夏书·胤征》关于“仲康日食”记载有重要一句话:“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季秋月朔,可以解读为夏历九月初一。“辰弗集于房”是记录发生日食时的星宿位置,又该如何解读这句话呢?
(1)
(2)
(3)
三
《发现夏朝》是一本研究中国上古夏朝发源地,考证其存在真实性,考证夏朝历史和文化,以及汉字起源的学术著作。根据出土文字比较和传世文献记载对比的二重证据法,结合完全科学归纳法证明原理,可以排除巧合性,从而可得出古埃及文明之初到第十八王朝结束这一段2000年左右时间历史,就是中国记载的五帝时代和夏朝历史,此即“埃夏一体论”。[8][12][13]
《发现夏朝》系统性重构了夏朝历史,证明古埃及第十三王朝晚期的一位国王默克赫佩尔(Merkheperre)正是仲康,他的椭圆圈王位名字可以解读为“仲康”二字。如图5所示。
图1是默克赫佩尔Merkheperr的圣甲虫印章名字。[8]
图1 Merkheperr的圣甲虫印章名字
默克赫佩尔的王位名字就是由圣甲虫符号()和农耕用的古埃及锄头符号(
)组成,或再加上一个口符号(
)。
《发现夏朝》用形音意互求法和多个有圣甲虫符号名字的古埃及法老与中国记载的五个有康字名字(元康、伯康、太康、仲康和少康)的夏朝国王对应验证法,证明圣甲虫符号正是汉字“康”字的原型。如图2所示。[2][8][12][13]
而古埃及锄头符号,与甲骨文“耒”字高度形似,或再加上口符号,演变为汉字“中”,再演变为“仲”、“种”等汉字。
图4六书通仲(中)字篆文字形
如六书通中的一个篆文“中”字,看上去似乎正是口()和锄头(
)符号组合
。因为锄头是用来种地,故“种”字原型或是古埃及锄头符号加禾苗符号组合。[8]
根据都灵莎草书(Turin
canon)王表,古埃及第十三王朝统治时间从1802年到公元前1649年。据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祭司曼涅托(Manetho)的埃及史记录,第十三王朝持续了153或154年。默克赫佩尔确切的统治日期并不清楚。他的名字出现在都灵纸莎草纸书上,但都灵纸莎草纸在第13王朝晚期的部分被损坏,默克赫佩尔统治时期被一片空白所掩盖。根据金·赖侯特(Kim
Ryholt,哥本哈根大学的埃及学教授,也是埃及历史和文学的专家)的研究,默克赫佩尔在公元前1663年到公元前1649年统治过一段时间。对于默克赫佩尔在第十三王朝时期的统治顺序,也有几种不同的争议。金·赖侯特认为默克赫佩尔可能在底比斯或孟菲斯都统治过埃及。[9]
《史记·夏本纪》记载:“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发现夏朝》也已经证明古埃及第十三王朝的法老汗杰(Khendjer)的荷鲁斯名字正是泰康,[4]

图6
古埃及学家给出的汗杰和默克赫佩尔的统治日期相差最少也有约50年,这似乎与司马迁记载的太康和仲康为兄弟在年代上相差稍微有点大。
四
由于古埃及第十三王朝晚期的混乱,这一时期考古资料相对缺乏,并未发现有关于日食的记录。利用天文资料来推算这一时期的日食,现在已经成为可能。Stellarium是一款免费开源的虚拟星象仪的GPL软件,它可以根据观测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计算天空中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的位置,并将其显示出来。它还可以绘制星座、虚拟天文现象(如流星雨、日食和月食等)。软件使用的星表中 99% 的恒星数据来源于 NOMAD (美国海军天文台整理的天体测量数据集第一版)星表,而常见的较亮恒星的资料则来源于 Tycho2 和 Hipparcos(它也是0.8版中的主要数据来源)星表。本次研究使用Stellarium 0.20.3版本的软件,利用NASA日食网站“世界日食路径图集”资料,以开罗为位置坐标,查找汗杰和默克赫佩尔统治日期范围即公元前1700年前后几十年内的日食路径,发现恰好于公元前1700年10月20日,早晨6-7时左右,有一次日偏食,早晨6点15分左右为食甚。因为天文纪年法将公元前1年标记为0年,故公元前纪年的数目比用“公元前”标注的纪年要少一年。在Stellarium天文软件中,公元前1700年是用“-1699”来表示。如图7所见。
图7
图8
图9
图10
从图8和图9的星象图可以看出,食甚时,太阳位于房宿和心宿之间,最亮的房宿四和房宿三两颗星正好像太阳伸出的两支手,正是天蝎的两个钳手所在。从图10可以看,到7点多时,此时天蝎星座已经升高,月亮已经移出太阳位置。
从以上星象图,再来理解《胤征》这句话:“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排除各种日历推算带来的误差,10月20日与“季秋月朔”这个记载是很吻合的。而“辰弗集于房”可以理解为位于房宿与心宿之间,这里“辰”当理解为心宿,“集”当有集中、中心之意,“弗”或理解为房宿四和房宿三像两只手一样拱卫举起,或在早晨日出时仍然能看到明亮的房宿和心宿几颗星。而公元前1700年这个日期与金·赖侯特推算的默克赫佩尔统治日期在公元前1663年到公元前1649年,已经相当接近。利用这个天文证据,反过来可以证明仲康统治第五年就是在公元前1700年。即赖侯特推算的默克赫佩尔统治日期有30-50年左右的误差。这个天文证据成立,即可证明默克赫佩尔开始统治时间当在公元前1704年。这反过来可以印证汗杰(太康)和默克赫佩尔(仲康)是兄弟继位关系,也可以验证说施奈德给出的汗杰统治结束日期公元前1712年已经相对接近实际日期。不过,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工作。可与古埃及考古时间结合起来,适当再放大时间范围,来对这个时间范围内发生的日食进行逐一分析,以更准确验证确定“仲康日食”的时间。
五
中外学者推算的“仲康日期”均是以中国中原地区为观察位置。日食作为一个发生频率不低的常见天文现象,在黄河流域发生与“仲康日食”相近时间的日食,也不会奇怪。如果找到这样的日食,也不能作为否定“埃夏一体论”的证据。因为单独的一个日食证据,在逻辑上并不能证明与夏朝有关联的“仲康日食”存在必然联系。不过,来考察一下公元前22世纪~前17世纪发生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日食,作为对比,仍然是有意义的。
在公元前1700年10月20日这一天,如果在洛阳和郑州看,结果如何呢?在洛阳13点前后,可以看到月球以极小的食分值从太阳旁边掠过,如图11所看到。如果用肉眼看,应该看不出任何变化。而从郑州地区看,月球与太阳的天空位置没有发生任何重叠。因此,不能认为在黄河流域能够在这一天观看到日食的发生。
图11
仍然使用Stellarium天文软件,以洛阳为观察位置,来验证一下中外学人推算的“仲康日食”的时间,又如何呢?表1是Stellarium天文软件验证结果说明。
表1 中外学者“仲康日食”时间验证
|
提出者 |
日期 |
其他验证 |
Stellarium验证(位置洛阳) |
1 |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 |
前2128年10月13日 |
元代郭守敬肯定; 西方和日本学者认为这天日食在中国不可见。 |
早晨7-9点左右,日月天空距离较近,但未发生重叠。即日食不可见。 |
2 |
明代来中国传教士汤若望 |
前2155年10月12日 |
拉该提安复核后认定此次日食“在中国看不见”。 |
早晨6-8点左右,日月天空距离较近,但未发生重叠。即日食不可见。 |
3 |
清代儒学大师阎若噱 |
前2155年10月22日、、前2148年6月9日 |
现代学者否认这三个日期 |
三个日期年份都差了一年。 在前2156年10月22日中午12点左右,前2149年6月9日早晨8点左右,在洛阳和郑州都可以看到日月天空距离很近,但未重叠。即日食不可见。 |
前2158年6月29日 |
在前2159年6月29日17点左右,太阳位于巨蟹座位置发生日偏食。见图12。 |
|||
4 |
施古德、叩纳特 |
前2165年5月7日 |
|
早7点15左右食甚,日食位置在金牛座。见图13。 |
5 |
拉该提安 |
前2127年10月25日 |
|
无日食,错误日期。 |
6 |
夫累提、卡西尼 |
前2007年10月25日 |
|
早晨7-9点左右,日月天空距离较近,但未发生重叠。即日食不可见。 |
7 |
方根拔 |
前2156年10月20日 |
|
无日食,错误日期。 |
8 |
奥泊尔子 |
前2137年10月22日、 |
这一结论被历史学家董作宾所引用。斋藤国治等计算后指出这是一个没有发生日食的朔日。 |
早晨9点30左右食甚,食分值较大。太阳位于天蝎座。见图17和图18。 |
前2072年10月23日 |
|
早晨7点10分左右食甚,食分值较小。太阳位于天蝎座。见图19。 |
||
9 |
平山清次 |
前1948年10月3日 |
|
无日食,错误日期。 |
10 |
刘朝阳 |
前2110年10月23日 |
斋藤国治复核后发现应为前2110年10月24日 |
10月23是错误日期,斋藤国治复核日前前2110年10月24日的16点30分左右,日偏食食甚。太阳位于天蝎座。见图20。 |
11 |
斋藤国治、小泽贤二 |
前1912年9月24日 |
|
17点40分食甚,食分值较大。太阳位于天秤座。见图14。 |
12 |
彭瓞钧 |
前1876年10月16日 |
|
早晨8点20左右食甚,食分值较小。太阳位于天秤座。见图24。 |
13 |
夏商周断代工程“仲康日食研究”组 |
前2043年10月3日 |
|
早晨8点食甚,食分值较大。太阳位于天秤座。见图15。 |
前2019年12月6日 |
|
早晨8点36分食甚,日环食。太阳位于摩羯座。见图16。 |
||
前1970年11月5 |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此时间为“仲康日食”时间 |
13点左右食甚,食分值较大。太阳位于天蝎座。见图21和图22。 |
||
前1961年10月26日 |
|
10点30分左右食甚,食分值较大、。太阳位于天蝎座。见图23。 |
于公元前2159年6月29、前2165年5月7日、前1912年9月24日、前2043年10月3日和前2019年12月6日,虽然在洛阳地区能看到日食,但太阳位置不在天蝎座,与“辰弗集于房”描述不符,见图12、13、14、15和16。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用Stellarium软件验证中外学者推算的“仲康日食”,在洛阳可见,且位于天蝎座附近的日食的时间有:
前2137年10月22日
前2110年10月24日
前2072年10月23日
前1970年11月5
前1961年10月26日
前1876年10月16日
其中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这一结论被历史学家董作宾所引用,并以此编撰了《中国年历总谱》。[5]
图17
图18
于前2072年10月23日和前2110年10月24日两个日期,从洛阳看到的日偏食位置,与前2137年10月22日看到的日食位置非常相似,也偏离房宿和心宿集合区域。见图19和图20。
图19
图20
公元前1970年11月5日,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的“仲康日食”日期。日食发生于中午13点左右。但从星象图上看,此时太阳位置离开房宿和心宿集合区域更远。见图21和图22。
图21
图22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给出的最后一个日食日期是前1961年10月26日,与前面几个日期类似,太阳也偏离房宿和心宿集合区域。见图23。
图23
图24
彭瓞钧给出的前1876年10月16日,太阳虽然位于天秤座,但却位于房宿四和房宿三的上方。见图24。倪德卫和彭瓞钧的报告得出如下结论:“也许不仅夏朝,还有大禹,甚至圣帝舜都不是虚构的,而是可以精确系年的历史。”[14]
以上几个日期中,前2137年10月22日和前1876年10月16日在洛阳观察到的日食星象,与前1700年10月20日在开罗观察到的日食星象,是最为接近的,但是在与房宿、心宿的结合度上,后者更符合“辰弗集于房”的描述。
六、小结
《发现夏朝》证明夏朝历史的核心方法是“二重证据法”:即传世文献(帝王年表、帝王史料)与考古文献(古汉语与古埃及文字)的相互印证。在二重证据法得出总体推论结果的前提下,文化、器物、基因、迁徙和天文等证据,可作为辅助的第三、四、五、六、七重的证据。
“仲康日食”作为一个古籍记载的天文大事件证据,单独来看,它不能证明夏朝在哪里,也无法证明“仲康第五年”的年代时间。但是,既然《发现夏朝》已经证明古埃及文明就是夏朝,第十三王朝后期国王默克赫佩尔就是仲康,这时我们再来考察“仲康日食”,那么它就是一个可对历史记载进行验证的典型天文学证据。它既证明了“仲康日食”真实发生过,也印证夏朝历史的真实存在,同时说明《尚书·夏书·胤征》和《竹书纪年》等上古史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
1.吴守贤. 夏仲康日食年代确定的研究史略.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0年第2期.
2.《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3.李勇、吴守贤. 仲康日食古代推算结果的复原.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年第3期.
4.陈遵妫. 《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5.吴晋生、吴薇薇. “武王克殷”年代30家异说综述. 史学集刊(吉林大学). 1994年第3期.
6.斋藤国治等. 中国古代の天文记录の检证. 雄山阁.
7.何幼琦. “仲康日食”辨伪. 殷都学刊. 2001年.
8.刘光保.《发现夏朝》.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7.
9.K.S.B. Ryhol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Egypt during the 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 c.1800–1550 BC, Carsten Niebuhr Institute Publications, vol. 20. Copenhagen: Museum Tusculanum Press, 1997, excerpts available online here.
10.Redford, Donald B., ed. (2001). "Egyptian King List".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Volume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26–628. ISBN 978-0-19-510234-5.
11.Guang
Bao Liu, Abydos:考古文字完证尧舜禹的都城 (Abydos: Archaeological Characters Thoroughly Proved the
Capital of Yao, Shun and Yu). September 29, 2018.
SSRN: http://dx.doi.org/10.2139/ssrn.3257204.
12.Guang Bao Liu,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Ancient Egypt (July 8, 2016). SSRN http://dx.doi.org/10.2139/ssrn.2851675.
13.Guang Bao Liu, 《发现夏朝》是怎样把古埃及文字解读为汉字的?(How Did the Book ‘Discovery of the Xia Dynasty’ Interpret 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s As Chinese Characters?) (November 25, 2018). SSRN: http://dx.doi.org/10.2139/ssrn.3306636.
14.夏含夷(EdwardL.Shaughnessy)/文,程羽黑/译,我与倪德卫教授关于早期中国编年的辩论,《中华读书报》(2016年09月0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