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有光:西亚楔形文字(丁字头文字)是怎样被破译的

(2018-02-08 15:28:55)
(转自《群言》2003年3月·总第216期) 周有光

亚洲西部有一片大平原,名叫“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河间地”,习惯译作“两河流域”。一万年前,这里最早开始了“农业化”。兴耕种,开沟渠,造帆船,纺毛麻,制陶轮,最早发明有轮子的车辆,最早建筑有城墙的城堡。5500年前,这里首先把“巫术”文字发展成为“实用”文字,从此人类进入了有文字记录的“有史时期”。

这种最古的文字,笔画一头粗、一头细,像是丁头或楔子。阿拉伯人叫它丁头字(mismari)。西欧人不知道它早已有了名称,又给它起个新名称叫楔形字(cuneiform)。这里采用较早而通俗的名称“丁头字”。笔画怎么形成丁头样子的呢?因为,当时用芦苇轩做笔,用软泥板做纸,右手握笔斜着压下去,离手的一端压痕粗,近手的一端压痕细,就成丁头笔画。后来芦苇轩改为其他材料(骨头、木料、金属等),做成替子或筷子的形式。丁头笔画成为习惯以后,即使在石头上刻字,也必须刻成丁头形式。
周有光:西亚楔形文字(丁字头文字)是怎样被破译的

丁头字失传将近两千年,失传得非常彻底,连希腊文献里也没有记载。只有历史学者希罗多德(Herodutus,前484—前430)偶尔提到一下亚述字。直到18世纪末,没有一人认识丁头字。阿拉伯人在7世纪占领两河流域,统治一千多年。这里的民族、语言、文字,全部彻底阿拉伯化了。他们只诵读伊斯兰教经典的阿拉伯字母,不许阅看其他邪教的魔鬼文字,当然不屑对丁头字进行研究。
    
在19世纪,西欧学者们运用智慧和逻辑,成功地释读了一种又一种的丁头字,打开了人类最古的历史宝库。丁头字的发现和释读的经过,像是一篇曲折的传奇故事。波斯古都波斯波里斯(Persepolis)附近有一个村庄,名叫比希屯(Bihitun),道路崎岖,人迹罕至。在古代是埃兰王国的首都。这里的崖石上有铭刻文字。公元后1765年,德国学者尼布尔(C.Niebuhr,1733-1815)取得一张铭文摹本,带到西欧,引起学术界重视。学者们初步分析,认为碑铭是三种不同丁头字的对照。一种文字只有40个符号,可能是字母文字。另一种文字有100多个符号,可能是音节文字。第三种文字有642个符号,可能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认出了一条重复出现的斜线是分词符号。分词有标准,释读就少了一个分词的难点。

一位德国中学教师,名叫戈罗特分得(G..F.Grotefend,1775-1853),尝试探索这个碑铭。他不是考古学者,仅凭聪明才智,打开了丁头字宝库的第一重大门。他以前看见过另一种波斯碑铭,用已经认识的巴拉味(Pahlavi)字母书写。碑铭开头是“王名、称号、世系”。他猜想,比希屯碑铭的开头可能也是这个格式。按照这一格式,他居然认出了碑铭开头三个国王名字:大流士(Darius)、薛西斯(Xerxes)和希斯塔斯普(Hystaspes)。1802年他把消息公开出去,1837年他发表文章说明自己的收获。他猜读13个符号,后来证明,其中9个是猜对了

参加释读丁头字的有英、法、德、丹麦、爱尔兰等国的学者们,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位是英国人罗林森(H.C .Rowlinson1810-1895)。他原来服役于东印度公司,1833年被派往伊朗参加军事工作,这时候接触到比希屯碑铭,从此对释读工作进行不懈的努力。1851年,他发表“比希屯波斯丁头字铭文”的全文翻译,并附语法和解释。这是早期波斯丁头字的全面突破。后来他继续跟其他学者合作,释读了比希屯碑铭上的另外两种文字:新埃兰丁头字和巴比伦丁头字。从比希屯碑铭开始,扩展到出土的各种泥板文字。他的著作有《巴比伦和亚述丁头字铭文论释》、《亚述史纲》等。人们称他为丁头字释读之父。

释读的进程是一个从今到古的逆向步骤。最先释读的是最晚的波斯丁头字。其次释读的是略早的新埃兰丁头字。再次释读的是更早的巴比伦丁头字。巴比伦丁头字和亚述丁头字是姊妹文字。释读了巴比伦丁头字之后,就可以进一步释读阿卡德丁头字。起先,根本不知道有苏美尔这个名词,当然不知道有苏美尔丁头字的存在。在阿卡德丁头字中,发现有许多成分不是阿卡德语,学者们以为这是阿卡德文的变体。在深入研究之后,才发现还有一个更古老的民族叫做苏美尔人,他们才是丁头字的创始人。丁头字的发现和释读,开辟了一门丁头字的考古学。这门学问要长期继续进行下去。对释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不少是业余爱好者。可见钻研精神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在l9世纪,西欧学者们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成功地获得了远古历史最重要的一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