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两例木乃伊母系线粒体被证实属于M1a1,证实了兵策儒剑预见

2018-01-17 澎湃新闻
, 国际著名考古期刊《考古科学》(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今日发表了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曼彻斯特大学官网信息显示,该校研究团队使用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又称“高通量测序”)对曼彻斯特博物馆著名的“俩兄弟”木乃伊进行了基因测试,结果表明 “俩兄弟”有共同母系线粒体M1a1,
但拥有不同的父亲。
(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著名的“俩兄弟”木乃伊
曼彻斯特大学官网 图)
这“俩兄弟”是曼彻斯特博物馆中最古老的木乃伊,也是埃及古物学收藏中最著名的人体遗骸。他们分别是两名男性,Khnum-nakht和Nakht-ankh,历史则可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埃及中王国时期(大约第13王朝初期)。让这“俩兄弟”问世的是20世纪早期的埃及古物学家Flinders
Petrie 和Ernest
Mackay指导下的埃及工人,他们在1907年发现了这两具木乃伊,地点是在开罗以南250公里处的一个叫Deir
Rifeh的村庄。这两具木乃伊被命名为“俩兄弟”的原因则是当时被发现的时候他们是合葬在一起。棺材上的象形文字碑文提示,这两个人都是当地一位名字不详的官员的儿子,而他们的母亲则同名,都叫
Khnum-aa。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这两兄弟便以“俩兄弟”被人熟知。
从木乃伊圣棺像上看,两人都带有王权标志的古埃及法老巾冠,显示这两人可能短暂做过国王,或者属于皇室成员。但是两人巾冠上都没有眼镜蛇装饰,与第17王朝末位国王卡摩斯(即少康)圣棺非常相似。2015年,科学家从他们的牙齿中提取了“古老DNA”,分析表明,Nakht-Ankh和Khnum-Nakht都属于线粒体单体型M1a1,这也就暗示了母体的关系。Y染色体序列虽然不完整但表明两具木乃伊之间存在差异,这暗示Nakht-Ankh和Khnum-Nakht有不同的父亲,因此很可能是半兄弟。这也是第一例成功使用线粒体和Y染色体DNA在埃及木乃伊中分型的研究。
主持这项基因测序工作的是曼彻斯特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Konstantina
Drosou教授。Drosou表示,“这是一项漫长而又耗费精力的工作,但最终我们获得了结果。我很欣慰我们能够为这个巨大的历史谜团新添一块很小但很重要的拼图,我确信‘俩兄弟’会为我们感到自豪,这是我们相信古代DNA的时刻。”曼彻斯特博物馆埃及和苏丹馆的馆长Campbell
Price博士表示,“曼彻斯特大学,尤其是曼彻斯特博物馆,在研究古埃及人体遗骸方面有悠久的历史。我们重建历史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通常具有推测性,但是能够将这两具木乃伊联系起来是首次令人感到兴奋的一件事。”
这个工作证实了兵策儒剑于2015-05-15发表的博文“
中的关于古埃及人母系属于
线粒体M1单倍群的判断:
来自于古埃及的华夏族母系”
- “这里比较重要的一个发现,是倗国Q1a1所对应主要母系为M*,由此推测M*为来自于古埃及的可能性大增。尤其与现代汉族母系结构相比,M*相比于其他母系成分,其所占频率显著大幅度降低(见下图),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华夏族父系Q1a1在现代汉族中频率大幅度下降的相关性。”
- “目前认为M1是在非洲发现的唯一M系成分。M1主要分布在埃及、非洲东北角、东非。在从阿拉伯半岛到安纳托利亚、从黎凡特到伊朗的中东地区,M1也存在。M1在讲伊比利亚语的地中海人群中也很普遍。在高加索地区也会偶然发现。以及在中亚和西藏也有发现。既然能在西藏发现M1,我相信在汉族中一定存在有M1!”
- “根据 Gonzalez et al. 2007论文,M1扩张相对比较晚,她比亚洲的主要M支系更年轻。”
- “从M1的分布看,与古埃及影响地区高度正相关,非洲东北角曾经深受古埃及影响,示巴国可能就是古埃及后裔建立的国家,在2006年前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的Q世界分布图中,非洲东北角就标注有Q1a1分布(2006年前后Q1a1就是指M120)。黄种人的体质特征主要来自于M系母系,M1应是古埃及黄种人母系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外来古埃及上层为黄种人是有分子人类学证据的。古埃及18王朝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mtDNA类型也测试过,但有关方面拒绝公布其类型。”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情况看,M1和M20、M51同属一个分支,其中M20分布在中国、M51分布在柬埔寨,但M20似乎在中国很罕见或很少披露,或许也都包括在M*里了。两个共祖近亲分支,一支分布在古埃及影响地区,一支分布在中国,这已经足够让人联想了。而分布在柬埔寨的M51也让人对吴哥窟以及印尼巴厘岛的类玛雅建筑可以浮想联翩。
英国科学家这个研究的成果,不仅证实了本博的判断,而且更重要的,证实了古埃及人是黄种人西迁的一支。正如布朗大学课程所说,古埃及皇室和“正常古埃及人”属于远东蒙古人种。
下图是分子人类学关于M1形成和主要年龄研究成果。M1形成与扩散大约在2-1万之间。
(线粒体M1单倍群形成和主要分支年龄)
1.15万年,新仙女木事件导致猛犸象灭绝,之后人类从更新世(Pleistocene)进入全新世(Holocene)。以狩猎猛犸象为主食物来源的古北欧亚人在失去食物来源之后,开始向南迁徙扩散。其中迁徙到西亚的一支,改变主要食物来源方式,主动培训动植物,率先进行农业革命,发展起文明,他们就是苏美尔人。大约7000-6000年前,苏美尔乌鲁克鼎盛时期,他们发明了帆船,开始全球航行,他们向东达到了东亚,河姆渡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与他们有显著的关系。他们绕过阿拉伯半岛,进入到红海,上岸进入尼罗河流域,发展起炎帝神农时代文明,大约5300年前,上埃及的黄帝部落统一上下埃及,大约5100年前,大禹即那尔迈建立夏朝(古埃及第一王朝)。对于夏朝历史详细破解见本博新书《发现夏朝》。
按照有些埃及古物学家的解读,古埃及人太阳神崇拜与他们认为自己祖先来自东方有关。在古埃及留下的浮雕记载上,记载了古埃及人持续到东方一个叫Punt(倗特)地方的远航。埃及学家们对倗特位于何地,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阿拉伯半岛说、埃塞俄比亚说、南非说、印度说、东亚说几种。本博在《发现夏朝》一书中,论证Punt的象形文字符号就是“渚”字,哈特谢普苏神庙描绘的Punt有高脚屋,符合东南亚和浙江良渚一带特征。故本博论证Punt就是良渚,《发现夏朝》论述,从古埃及文明之初,他们就追随苏美尔人的脚步(他们本身就是苏美尔人一支)持续到东方远航,因为那里曾是他们祖先之地。
M1的姐妹分支CZ/DG,
M8,M10等占到汉人的一大半以上,是东亚黄种人体质基因的主要来源。
前一篇:《发现夏朝》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