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2017-11-23 10:36:25)
分类: 华夏文明起源
一 “倗族”的姓

山西绛县横水北墓地出土青铜器铭文和与倗有关的传世青铜器铭文,为解读倗的姓氏问题提供线索。根据古代姓氏研究专家张淑一《金文族姓研究中的常见问题》文章,金文族姓研究对探索中国上古社会历史的意义重大,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常见问题上,这些问题干扰了金文族姓研究中的客观性,也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1. 研究中带有普遍性的臆断或误断铭文性质:青铜器中有父方为女作器和夫方为妻作器的存在不容置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上无论是父方作器还是夫方作器,我们判断的依据都是铭文中关于作器者与被作器者的关系的明确表述,因为有了这些表述,我们对铭文性质的判断才能站得住脚,所得出的结论也才不会陷入凭空想象。 在连判断作器者与给作器者究竟为同姓还是异姓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冒然认定某器物一定属于父方为女作器或者夫方为妻作器,我们说,这显然只能是主观臆测之言。而根据这个主观臆断的结论所推断的相关国族姓氏,自然也就很难经得起推敲了。 “猜想”绝不等于在毫无证据或缺乏足够的证据之前就轻率地做出武断的结论,“猜想”之后还要将主观认识返回到客观事实,用客观事实来印证和检验“猜想”,这样结论才科学可信。
  2. 以媵器绝对为父方作器:因为媵器在性质上属于女子出嫁的陪嫁器,所以便有一些学者认为只要是媵器就一定是女子的父方作器,因此就可以通过被作器女子的姓氏判断作器方国族的姓氏。对于“倗仲鼎”,学者们也有过这样的认识,“倗仲鼎”铭文曰“倗仲作毕媿媵鼎”,有学者判断说,这是“女子生身国为该女所作的陪嫁铜器……此朋(倗)仲为媿姓国者”。 然而,如果仅仅因为铭文中有一个“媵”字,便遽然认定该器一定属于父方为女儿作器,并进而推论作器方的族姓就是被作器女子的姓,这其实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媵器并不绝对是父方作器,这在青铜器铭文中是有很多例子可为证明的。像金文中有“鲁伯大父作季姬婧媵簋”、 “鲁伯大父作孟姜媵簋”,鲁伯大父族姓为何,我们不知,但其一为姬姓女子作媵器,一为姜姓女子作媵器,则其中至少也有一个不属于父方作器。 所以,对于一些本身所提供的信息量很少、又没相关材料以为参证的青铜器来说,仅以铭文中有一“媵”字便判断该器肯定属于父方作器,并推论被作器女子的姓氏就是作器方国族的姓氏,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定能够经受住科学的检验。 
  3. 混淆不同国族三个常见问题:先秦国族中“名”同而“实”异的情况是很多的。情况的复杂要求我们在进行族姓研究时一定对相关国族要加以仔细地鉴别,否则便可能张冠李戴,混淆异同。

在《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上,张淑一又发文《两周金文女子称谓“规律” 再探讨》:一些学者想拿出一套规则或者公式来, 他们希望通过对一部分金文女子称谓的分析, 从中抽取出某种“规律” 来, 然后再以这些“规律” 指导对于尚未知晓的金文国、族姓氏的判断。作者认为, 这些“规律”存在臆断和误断铭文性质。试图以不具备普遍性的举例推论具备普遍性的“规律” 的问题。以及存在命题与逆命题的逻辑问题。

在“倗国”姓氏问题判断上,就出现了这些问题,目前可见判断倗国姓氏有三种:
  1. 媿:根据出处不明的传世“倗仲鼎”铭文曰“倗仲作毕媿媵鼎”,就臆断横水墓地为媿氏。这里倗仲与横水倗伯墓地是属于什么关系是不清楚的,倗仲与毕媿又是什么关系也是不清楚的,犯了以媵器为父方作器的臆测问题。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臆测倗仲为媿姓之后,随之在没有任何证据情况下把横水墓与怀姓九宗、戎狄鬼方硬扯关系,这已经完全失去了一个学者做学问应有的客观立场。实际上金文所见媿氏全是周朝时期中高等级贵族,几乎分布于整个周朝版图范围,与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频繁通婚,从金文可看媿姓地位非常高,与姬姓家族联姻的媿姓都处于尊高地位,可以判断媿姓属于当时华夏集团核心族姓之一。笔者根据文字比较推测,媿姓可能来源于大禹有男氏后裔。
  2. :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有虎叔作倗姒簋,这也是个不知出处的传世青铜器。有学者据此判断倗族姓姒。参见(《文物》2006年第八期,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琨璋、宋建忠、田建文)。这个判断证据同样不足,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虎叔是谁,不知道他与倗姒是什么关系。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3. :这个判断是唯一基于横水出土青铜器铭文判断。横水M1和M2墓出土青铜器可见铭文:“倗伯作毕姬宝旅鼎(簋、盘、甗)”。根据考古事实,基本可以判断M1属于毕姬墓,M2属于倗伯墓,二者属于夫妻关系。很多人根据周人同姓不婚原则,就认为倗伯不可能为姬姓。但是当时晋献公的夫人骊姬、狐姬(晋文公重耳之母)与献公一样都是姓姬,可见同姓不婚不是绝对的。而网友Hanhe的推测则更有意思:他认为横水墓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墓,而是晋国公族墓。他判断规格最高的M2158墓墓主是曲沃庄伯,M1墓主是庄伯的女儿,而M2墓主可能是当时绝封后到晋国的毕万后裔。所以Hanhe是先推人物关系,再来推姓,这是科学的顺序。国外科学家已经通过基因证据梳理出了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家族关系,希望吉林大学也能基于已有的数据,能够进一步研究,梳理出横水北墓地家族关系。

总之,以上三种判断,只能说证据都非常不足,只属于猜想性质。但无论是哪一种,横水北墓地族群显然属于华夏族群,与怀姓九宗、戎狄鬼方根本就扯不上关系。有些学者更是把现代汉字有朋字部的字都与倗等同,甚至把冯与倗等同,这也是犯了张淑一所说的混淆不同国族问题,也与有些学者见到现代汉字有鬼字部的汉字就与鬼等同一样,甚至把怀、妫(舜姓)、归也说成是鬼字(无任何文字起源考证),这些人的意淫已经完全脱离学术范畴,是学术界之耻。

二 “倗族”的所谓“族徽”释读

山西省考古所李建生在《絳縣橫水M2倗伯墓銅卣銘文研究》一文中把横水M2墓出土的一个铜簋(M2:62)上的铭文称为是倗族的“族徽”,实际上这个铜簋的铭文不是两个字,很可能是一个字。笔者发现这个字与庄或晋的甲骨文金文字形都非常相似。如果这是个庄字,那么这个M2的墓主是不是庄伯就需要深入研究了。如果是晋字,那就不是族徽了,而是晋国的国名了。这个问题有待学术界深入研究,笔者提出这个问题,不独揽这个问题。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三 甲骨文倗字对应的古埃及原型

根据甲骨文字典,笔者发现被认作是“倗”字的甲骨文字形,与古埃及经常出现的一组符号极为相似。笔者还是提出这个发现,但在这里不作深入解释。倗也有可能最初是地名,横水北墓地族群沿用这个称呼。“倗”、“倗伯”到底何意,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四 绛县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1 脱离考古事实的用现代汉字意淫

2004年,绛县文物局收到盗墓举报,由此横水北墓地抢救性考古挖掘开始。最开始时候,大家都认为该墓地属于晋国贵族墓地。但是在2008年,李学勤把倗与《穆天子传》中的“河宗之子孙䣙柏絮”联系起来后,一些学者就开始脱离横水北墓地考古事实,走上以经论史、混淆国族胡说八道的道路,他们围绕倗、媿两字发挥各种奇葩文字意淫,而他们对文字起源又根本没有任何考证。同名不同国问题有很多,比如前后有两个姬姓魏国,后来还有曹魏、北魏;比如唐叔虞的唐来自于古唐国,不能说唐叔虞就是古唐国后裔。更何况冯、䣙、倗还是不同的字!怎能说冯倗是同音(真的是同音吗),它们就是一个字?此乃文史学术界百年大耻。

2.考古界专业人士竟然不认识周墓葬丰碑

西周早期墓地考古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大型墓葬的墓口四角有四个斜洞(柱洞),实际是西周早期天子国君级别才享有的丰碑下葬方式遗迹。然而当时考古界竟然无人能识。例如,在《中国文化遗产》 2006年第二期,《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不为人知的倗国》专辑中谢尧亭和杨及耘文章《等级分明的墓地》如是说: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3 M2倗伯已提取人骨古DNA

某论坛有人造谣说,对横水M1和M2大墓,当时是整馆移出,没有提取古人骨,所以根本没有测古DNA。然而《中国文化遗产》 2006年第二期《绛县衡水西周墓地:不为人知的倗国》专辑,
宋建忠和李百勤文章《发掘与保护:从艰难中创造完美》在M2号墓说明段内却说,本次发掘“对所有人骨采取现场鉴定和全部提取,后期实验室再进行测量、提取识谱和DNA等信息”。所以M1和M2号墓必然已提取古人骨,在后期吉林大学研究中,必然已提取古DNA。至于为何在吉林大学相关论文中,未发现M2号墓Y染色体数据,你猜?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下图是《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中的M2墓当时挖掘出土情况,显然棺椁都已打开。这样情况怎能整体棺椁移出?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4 直径30公里范围内同时存在晋倗霸三个封国,可能吗?

根据《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实际上晋南翼城、曲沃、降县三地既是当时晋国的核心区,而这三地又先后在不同时期成为晋国的都城。天马-曲村墓地、大河口墓地、横水北墓地又恰好离这三个都城相距不远。天马-曲村墓地已被考古挖掘,离翼只有13公里左右,确认为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晋国王陵,这里埋葬着晋国第3代到11代8个晋侯及其夫人。横水北墓地离降和曲沃也都只有13-15公里左右,而大河口墓地离翼只有5公里左右。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晋武公完成曲沃代翼之后,可能住在翼,他的儿子晋献公听信谋士之言,尽诛杀前晋诸公子,并在绛建新都城,此后多位晋君以此为国都。晋文公又曾以曲沃为都。按照司马迁记载,最初唐叔虞所封河、汾之东只有方百里,即使如此,翼城、曲沃、降县三地核心区最大直径只有30公里左右,到西周中期之时,晋国范围可能已不止“方百里”,所谓卧榻之侧,又怎能在“方百里”之地容纳晋、倗、霸三个封国共存几百年?

虽然在侯马新田遗址发现两处晋国古墓群,但尚未在新田发现晋侯或晋国君墓。那么曲沃一系、以及曲沃代翼之后晋国王陵到底在哪里?现在横水北和大河口墓地离几处晋都距离这么近,尽然不被认为是晋国贵族墓地,却属于异想天开的属于什么鬼方戎狄的倗国、霸国?这样脱离基本常识逻辑的一些文章,竟然也打着学术旗号现眼?

晋国的历史被记载得很详细,在晋国核心地区,在晋国的国都几公里,如果真的存在这么强势的倗霸两国,竟然没有与晋国历史发生交集,以致不见于历史记载,那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5 什么是同一族群证据

曾看过国外有个学者说,文明三要素是判断同一族群的最核心东西。什么是文明三要素呢?就是文字、青铜器和制度。文字方面,晋倗霸都是一样的金文。象满清政权,统治汉人300年,它还要弄一个满文到处显摆。青铜器方面,晋倗霸有一样的青铜器形制。根据有关文献,对天马-曲村、大河口、横水北三处墓地出土青铜器成分分析,认为三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铅、锡成分具有相同的同位素比值特征,说明铸造青铜器时使用了同一矿区。晋倗霸还有一样的玉器。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制度方面,也是大同小异,有些人拿着放大镜,放大小异而无视很多根本。晋倗霸墓葬基本是大同小异,M2倗伯墓也是穿着右衽汉服。M1墓荒帷可以不说,但是甲字形大墓、典籍记载的丰碑制度在横水北墓地都有出现。横水北M1和M2都出土了了五件一套的铜甬钟,而在天马-曲村墓地,这是只有男性晋侯才拥有的随葬品。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制度很严格,象楚国君只捞得了一个最低的子爵,如果象某些人意淫的那样,有这么多所谓“华夏化”鬼方族群很早就进入了周人贵族的核心,而又不见于历史记载,可能吗?
鬼方文字新考(十):倗氏的姓、倗氏“族徽”释读、倗字的古埃及原型和横水北墓考古若干问题



参考文章
  1. 张淑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四期,《金文族姓研究中的常见问题》
  2. 张淑一,《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两周金文女子称谓“规律” 再探讨》-兼论“杨姞壶”的问题
  3. 谢尧亭,杨及耘,《中国文化遗产》 2006年第二期,《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不为人知的倗国一一等级分明的墓地》
  4. 宋建忠,李百勤,《中国文化遗产》 2006年第二期,《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不为人知的倗国一一发掘与保护:从艰难中创造完美》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琨璋、宋建忠、田建文,《文物》2006年第八期,《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题》
  6. 山西生考古研究所,运城文物站,绛县文化局,《文物》2006年8月,《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
  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建生,2014年4月,《絳縣橫水M2倗伯墓銅卣銘文研究
  8. 南普恒,马江波,《文物世界》,2012年4月,《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