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文字新考(六):媿姓可能源于大禹九世孙有男氏后裔

标签:
杂谈 |
《詩經·抑》: | 相在爾室、尚不媿于屋漏。 |
《荀子·儒效》: | 其通也英傑化之,嵬瑣逃之,邪說畏之,眾人媿之。 |
《說苑·貴德》: | 今主一謀而媿人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毋乃不可乎? |
《韓詩外傳·卷九》: | 景公色媿,離席而謝曰:「寡人不仁無良,左右淫湎寡人,以至於此,請殺左右,以補其過。」 |
《新書·退讓》: | 楚王媿 |
《孔子家語·五刑解》: | 既而為之諱,所以媿恥之。 |
《潛夫論·志氏姓》: |
由此帝堯之後,有陶唐氏、劉氏、御龍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趙氏、范氏、郇氏、櫟氏、嬴氏、冀氏、縠氏、薔氏、擾氏、㩏氏、傅氏、楚氏令尹建嘗問范武子之德於文子,文子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竭情無私,其祝史陳信不媿,其家事無猜,其祝史不祈。」 |
《論衡·量知》: | 貧人富人,並為賓客,受賜於主人,富人不慚而貧人常媿者,富人有以效,貧人無以復也。 |
《韓非子》: | 閻遏、公孫衍媿不敢言。 |
《管子·小匡》: | 是故大國之君慚媿,小國諸侯附比,是故大國之君,事如臣僕。 |
《呂氏春秋·貴當》: | 君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媿其家室,出則媿其知友州里。 |
《史記》: | 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 |
《越絕書·吳內傳》: | 荊伯乃媿然曰:「失事聖人禮。」 |
《戰國策》: | 昭王聞之,而欲媿之以辭。 |
《鹽鐵論·毀學》: | 趙女不擇醜好,鄭嫗不擇遠近,商人不媿恥辱,戎士不愛死力,士不在親,事君不避其難,皆為利祿也 |
《列女傳·齊太倉女》: | 吾甚自媿。 |
《漢書·循吏傳》: | 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媿人。」 |
《前漢紀》: | 橫獨不媿于心哉。 |
《楚辭·思美人》: | 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
《焦氏易林·訟之》: | 衘指北去,媿我少姬。 |
《說文解字·心部》: | 慙:媿也。 |
《顏氏家訓·勉學》: | 聞吾此說,初大驚駭,其後尋媿悔焉 |
《三國志·王淩》: | 一州之士媿之。 |
《神異經》: | 此蟲常春生,以季夏藏于鹿耳中,名嬰媿,亦細小也。 |
《群書治要·昭公》: | 武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竭情無私,其祝史祭祀,陳信不媿,其家事無猜,其祝史不祈家無猜疑之事,故祝史無求(求舊作媿改之)於鬼神,建以語康王楚王也。 |
《藝文類聚·報恩》: |
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故稱之酬德賦云,悲夫四游之代序,六龍騖而不息,輕蓋靡於駿奔,玉衡勞於撫翼,嗟歲晏之渺歡,曾陰默以悽惻,嗟民生之知用,知莫深於在己,彼知己之為深,信懷之其何已,君奉筆於帝儲,我曳裾於皇穆,籍風雲之光景,申遊好於蘭菊,結德言而為佩,帶芳猷而為服,予窘跡以多悔,媿離厄而獨處,君紆組於名邦,貽話言於川渚,爾要戟於戎禁,我拂劍於郎闈,願同車以日夜,誠望昏而掩扉,時遊般以未極,眷落景之徂暉,苦清顏之倏忽,恡歡賞之多違。 |
《通典·奔大喪》: | 顧觀人情,未有肅媿,徒興簡默,正足以彰至道之不弘,表臣子之不義。 |
《廣韻·媿》: | 媿:慙媿。 |
《太平廣記·崔煒》: | 皇帝媿之,亦有詩繼和。 |
《朱子語類·天保》: | 蓋謂人君之德必上無媿於祖考,下無媿於斯民,然後福祿愈遠而愈新也。 |
《康熙字典·十二》: | 又《集韻》丘媿切,音喟。 |
所以,出土金文证明了媿确实曾为姓。


(现代模仿古埃及皇室女性)
4 媿的金文字形
在汉字叔叔汉字源网站收录隗、媿、愧三个字,都没有甲骨文字形。隗和媿只有篆文字形,也没有金字字形。只有愧有篆文和金文字形。

(汉字叔叔网站收录的隗、媿、愧)
5 王国维认为媿等于畏 纯属胡说八道
不知是否受到吴大徵影响,王国维也把媿跟隗相通。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写到: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所写“隗”字在任何字典中都没有见到。果不其然,其又写到:“按春秋左传,凡狄女称隗氏。而见于古金文中则作媿。”,而王国维所写隗字,与金文媿字并不相同,此字也不可能是甲骨文,在篆文也未见其形,由此看见王国维所写隗字并非古字,而是其自创。接下来继续看王国维的逻辑:“经典所以作隗字者,凡女性之字,金文皆从女作。而先秦以后所写经传,往往省去女旁,如己姓之己,金文作妃,今《左转》《国语》《世本》皆作己字。庸姓之庸,金文作嫞。”王国维此论显然并不正确。比如姒字,先秦以后至今并未省去女字,以字能等于姒字吗?上古八大姓也都没有省去女字!臣字能等于姬字吗?吉字能等于姞字吗?为字能等于妫字吗?兆字能等于姚字吗?都不能。至于王国维所举栗子似也都并不成立,因为金文也有不加女字旁的己字,显然己与妃是完全不同的字,而被他混为一谈。甲骨文和金文中庸字实际也是不加女字的庸,笔者在几个字典中并为找到有女字旁的金文嫞字。他又举任字金文作妊字,实际上任字也有自己的金文字,任妊是完全不同两个字,岂能混为一谈。显然有部分女字旁的字更象是后加,而不是反过来。所以,王国维在此错误认知下,甚至举栗都不成立情况下,就开始胡说八道了:“媿字依晚周省省字之例,自当作鬼。”这是后人不明所以,用懒人法或无能为力大法把不同字归为同一字的又一鲜明例证,纵是王国维,也是这样大搞民科大法。
继续看王国维表演,他根据自造的一个“隗”字形,然后就说与畏的金文字形“相差甚微”,然后又发挥民科对音大法(学术界美其名曰“音韵学”),说媿隗二字与畏字,“声既相同,形亦相近,其出于古之畏方(汉人改写为鬼方)无疑。”非常明确地肯定说,王国维此种论证法,论证完全不成立。因为“媿”与“畏”根本就是不同来源的两个字,怎能用“形声相近法”来认为是同一个字?这与笔者用“形声对比法”去考证汉字的古埃及原型完全不同,因为笔者要考证的字是同一个字的演变,而不是把原本两个不同的字强说成是同一个字!古籍中并没有关于媿与戎狄关系记载,王国维却通过变戏法硬是扯到了一起,他是怎么变的呢?再重新整理一下他的逻辑:
- 金文女字旁的字,“先秦以后所写经传,往往省去女字旁”(此条根本不成立)。所以媿省去女字旁,就是鬼,也就是畏字。所以媿=畏。
- 王国维自己也说,并未有隗的金文字形(实际都是媿的金文字形),然而他自己自创了一个“隗”的字形,然后说隗与畏两字形“所差甚微“。所以隗=畏=媿。
- 因为《左转》中狄女姓隗(是否成立另说),所以隗姓出自畏方。所以媿姓出自畏方(鬼方)。
实际上,古代有女字旁的姓氏字,都是表示有瓦吉特女神或奈赫贝特女神保护的皇室姓氏,是高贵的姓氏,是源于华夏族的形式,一般绝不会弄错,所以媿字绝不可能与畏字等同的。但经过王国维民科大法这么一倒腾,今天学者根本不加分析与质疑,全盘引用,就把隗媿说成是鬼方戎狄之姓,几乎已成定论。简直让人摇头不已。至于隗字,因为并未发现有其金文字形,所以隗字和愧字类似,可能都源于媿字,这种情况却不能排除。隗媿即使同源,都是华夏起源,与畏字并不同源。即隗媿并不是源于畏方(鬼方)。
6 媿姓源于大禹九世孙有男氏之猜想
笔者一开始就说所谓鬼字头田部,其真实象形原型来源,有不少于十种之多。即使金文媿字中女字旁的字形与金文畏相近,但并不能表示二者本就相同。在2011年湖北叶家山曾侯墓考古,出土了有媿字的最新铭文。叶家山曾侯墓地M2墓出土两件“曾侯谏作媿簋”和一件“曾侯谏作媿甗”。其媿金文字形,与之前出土媿金文字形颇有些差距。
(曾侯墓出土青铜器)
虽然前面也推测了媿字的几种可能古埃及原型,但没有文献验证。也有可能被认作媿字的甲骨文字与金文媿字并非是同一个字。然而《逸周书·史记》记载:“昔有南氏有二臣贵宠,力钧势敌,竞进争权,下争朋党,尹弗能禁,南氏以分。”(这里有南氏就是有男氏)。根据司马迁史记,有男氏是大禹后裔姒姓十二氏之一。笔者在《鹰蛇之夏》书中已确凿考证,有男氏就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九位也是最后一位国王卡(Qa'a),他是大禹的九世孙。下图有卡国王的墓碑、墓地,以及他出土名字的一些写法,以及和男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对比。由图可见,“男”字的所谓鬼字头“田”字原型其实是一个山坡,男字下的力字原型原来是伸出的前臂。
如果把甲骨文“男”字的其中一种字形颠倒一下方向,几乎与媿字的女字旁的字形非常相似,“所差甚微”。由此可以推测,大禹九世孙有男氏后裔,在男字旁加皇室标志的女字旁作姓为媿。即媿姓很可能源于大禹九世孙有男氏。
-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十三·鬼方昆夷猃狁考》
-
叶家山曾侯谏夫人媿氏簋甗_bohong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99bba01017d4i.html -
古埃及九柱神对应中国神话人物原型(连载5) 一
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