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方文字新考(五):魁隗氏、隗氏和隗姓

(2017-11-17 14:24:04)
一 炎帝魁隗氏

炎帝魁隗氏,最早可见出于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有神龙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西晋皇普谧《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网文传播中,都这么描述:首任炎帝魁隗,姓姜,名魁隗,又名柱,号魁隗氏,尊号炎帝。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的首任帝。魁隗的远祖是燧人弇(yān)兹合雄(hónɡ)氏,简称燧人弇兹氏。

笔者在研究古埃及夏朝过程中,已经考证出了5000多年前的“魁”字。这关系到炎黄起源秘密,凝聚笔者心血,笔者暂时不想公布这个研究成果。但可以提前说明的是,“魁”字的中“鬼”字旁其原型与之前所说的所有情况都不同,显然这又是因为字形相近而被后人给统一写成了鬼字旁。

二 隗氏与隗姓

隗姓有三种发音wěi和kuí和yǔ。关于汉族中的隗姓起源,一般认为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华夏族首领炎帝魁隗氏,其后人以隗为姓。百度百科上有人这么描述:
  • 出自上古炎帝魁隗氏。其后人又有大隗氏立都于具茨山(又叫大隗山),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魁隗氏和大隗氏是最早的隗姓起源。隗姓也是华夏族最早的姓之一
  • 出自大禹的后代。汤灭夏桀后,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后代到隗,建立隗国(姒姓,周朝时为子爵)。隗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34年,被楚所灭。其国君后人以国为氏,即姒姓隗氏。
  • 出自狄人的姓。周代中原北部的游牧民族赤狄人姓隗。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鲁、邢一带,开始同华夏族通婚。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诸部落,赤狄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

隗姓出自狄人姓之说,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笔者考证,其过程是这样的。最早在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所著《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遇难,逃奔狄国,住了很多年。(司马迁补记:狄,为其母国)。跟随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五人。后来这个狄国征伐廧咎如(qiáng gāo rú),俘获了他的两个女儿淑隗和季隗。重耳娶了季隗。叔隗则嫁给了赵衰。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是这样的:

  •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
  •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渭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在《左传》中,并没有见到说明廧咎如是谁?现代文史研究家王伯祥注:廧咎如“在今山西旧太原府境”。即今太原市一带。司马迁的记载,则干脆没有记狄人伐咎如获得的两女名字。但在同样是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周语》中,有富辰谏阻周襄王以狄兵伐郑,并以狄女叔隗为后的故事。富辰谏曰:“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陛下不能容忍小忿而离弃郑国,还要娶叔隗为后招引狄人。)在这里称隗为狄姓。奇怪的是周襄王所娶狄女与重耳所娶廧咎如之女均叫叔隗。

《史记·晋世家第九》原文是这样:
  •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从此五士,其馀不名者数十人,至狄。
  • 赤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刘;以少女妻赵衰,生盾。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原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除《国语·周语》外,最早说“赤狄之别,隗姓”出自《史记·集解》。该书由南朝刘宋裴骃攥,八十卷。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兼采经、传、诸史及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人之说,增益而成。贾逵又是曹魏时名臣,集解引贾逵曰:“赤狄之别,隗姓。”到唐代时,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共三十卷。其又注曰:“赤狄之别种也,隗姓也。咎音高。邹诞本作“囷如”,又云或作“囚”。”经过刘宋时期《史记·集解》和唐代《史记·索隐》这两个作者这么一注解,就把隗姓给捆绑到了狄人上了。


三 王国维把隗等同于畏理由难以成立

王国维也是以此为依据说:“则宗周之末,尚有隗国。春秋诸狄皆为隗姓是也”。

《国语·郑语》记载:“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韦昭注:“八国,姬姓也”。韦昭是三国时吴国史官。从逻辑上来说隗与其他七个姬姓并列,当也为姬姓较为可信。但王国维却把此隗国认为是“晋之西北诸族,即唐叔所受之怀姓九宗。春秋隗姓,诸狄之祖也。原其国姓之名,皆出之于古之畏方。”怀姓九宗是晋之臣民,而这里八国都是国名,显然是不能等同。王国维显然出语不周。

鬼方文字新考(五):魁隗氏、隗氏和隗姓

王国维把隗国等同于畏方,其依据无非两条,第一,也是根据《左转》和后人注解,声称狄为隗姓。第二,因为隗与畏字形“所差甚微”。笔者认为王国维这两条理由,都值得质疑。因为狄人所讨伐廧咎如到底是谁,左丘明没有说明。从逻辑上来说,重耳跑到狄国,应当是搬救兵去攻打那些把他赶跑的同宗晋国人。所以廧咎如为晋国人可能性更高,即狄人攻打华夏,而不是狄人去攻打狄人。姓氏本就出自于华夏,狄人本无姓(一直到现代,一些少数民族还无姓)。王国维也承认了这点,他说:“我国周后,国姓之别颇严”“况鬼方之俗与中国异,或本无姓氏之制。”,但又说:“逮入中国,与诸夏通婚媾,因以国名为姓。”
鬼方文字新考(五):魁隗氏、隗氏和隗姓

至于字形问题,非常遗憾,在所有字典中,笔者并未找到隗字的金文和甲骨文字形。汉字叔叔网站收录的隗字只有篆文字形,都是从厶。并未见到王国维所写金文或甲骨文“隗”字,他也未象其他地方加以说明其所写金文或甲骨文隗字出处。从地理逻辑上说,重耳所奔狄国必然是晋国以北即山西北部的狄国,根据笔者对畏字地图字考证,山西北部戎狄就是从卜之畏方。那么就不可能在附近又存在一个字形“所差甚微”以至隗畏等同的又一个畏方。所以重耳所居住的狄国讨伐的廧咎如必然不可能是畏方。所以隗必然不能等同于畏。

基于此,笔者认为,王国维把隗等同于畏的两点理由都难以成立。王国维把姬姓隗国称为狄姓隗国,也没有任何依据,与更早的韦昭注相悖。所以没有证据能证明隗等于畏,没有证据证明姬姓隗国等于畏方(鬼方)。而更多传说和记载,证明隗姓出于华夏族当无疑问。华夏族隗姓有姜姓隗(出自炎帝)、姬姓隗、姒姓隗。姒姓隗氏族人皆尊奉大禹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隗氏、姬姓隗氏合谱。(参见  隗姓源流 )。隗姓名人有秦朝丞相隗状(或叫隗林),他本是楚国人,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制定度量衡、统一文字、组织修建秦王陵做出历史贡献;汉末东汉初的出身陇右大族的天水成纪人隗嚣,曾割据一方;曹魏军之郎中隗禧,乃司隶京兆尹人。有这么多华夏族起源的隗姓,为什么一见到隗姓,就说是出自狄人呢?即使狄人有隗姓,也很正常。因为戎狄本没有姓,所以冒用华夏族姓。不止是隗姓,几乎所有华夏族起源的姓氏都有戎狄胡人冒用。隗姓不是狄人专用,不要一见到隗姓,就说是出自狄人。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十三·鬼方昆夷猃狁考》
  2. 网文:隗姓源流
  3. 兵策儒剑:《巴勒莫石碑上的八代炎帝名字》https://ssrn.com/abstract=2942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