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土著和汉人的基因联系

分类: 历史基因密码 |
“伏尔泰之眼”在我的微博要求我给出Y-Q多次迁徙到美洲的论证。关于印第安人是否与殷商存在关系,或者说关于美洲土著是否与汉人存在基因上联系,也有很多争论。很多人并没有深入理解分子人类学,往往基于机械片面的思维看问题,就断然否定美洲土著与汉族存在基因上的联系。这又是用伪分子人类学来自欺欺人的错误之一。关于美洲问题,此前本博多篇博文已经论及,这里再进行归纳一次。
1
现代人类多批次迁徙美洲
现代人类第一波最早迁徙到美洲,大约在1.5-1.1万年前,有人机械看这个问题,得出印第安人不可能与汉人存在联系的错误观点。他们以为在第一波人迁徙美洲之后,再也没有人迁徙美洲,实际上一万年来,迁徙到美洲的人群一直持续不断,有多批次多路线。
2012年《自然》杂志文章“重新构建美洲土著人口的历史”
Reconstructing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history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1258.html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1258.html
文章根据52个美洲人群和17个西伯利亚人群基因组分析,得出美洲土著至少来自于三次亚洲基因的流入:
- 大多数美洲土著人口是最早的“第一个美洲人(First American)”后裔;
- 半数以上的讲爱基斯摩-阿留申语(
Eskimo–Aleut )北极地区人口来自于第二波次亚洲人口迁入; - 北美地区讲纳-得内语(
Na-Dene- )的人群至少有十分之一的祖先来自于第三批次亚洲基因流入。
文章认为奇帕维安族(北美印第安之一族;在加拿大西北部阿塔帕斯坎),与西伯利亚人群有紧密的共祖关系,这个先祖人群与汉族属于姐妹关系人群。讲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的西伯利亚Naukan人群被认为是美洲人群向亚洲的回流,有8%与汉族有共同的晚期祖先。
2013年1月的一篇文章: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dna-scientists-claim-that-cherokees-are-from-the-middle-east
在哥伦布之前的历史时期,同样有人不断到达美洲。比如东晋和尚法显可能曾到达美洲并返回。
中国古籍记载的“扶桑”可能就是指现在的美洲。英国“民科”孟席斯在他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书中给出许多证据证明代郑和的副手洪保分船队到达美洲。二零一零年六月南京祖堂山(又名牛首山)发现明代郑和下西洋重要领导成员都知太监洪保之墓,发掘出土洪保寿藏铭,全名“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铭文记载【及闻海外有国日天方
在数万余里
中国之人古未尝到】参考博文: 惊世记载!洪保分船队到达美洲(一)_驶向太平洋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3ef7690100tuk3.html
“驶向太平洋”博文分析认为,洪保寿藏铭的出土和费信《星槎胜览》,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美洲之说提供了第一手的中国国内的文字记载证据。孟西斯在《1421
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提出的洪保分船队航海到达美洲之说得到中国本国历史文献的直接证实。这才几百年时间,就已经被后世中国人忘得一干二净。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后来刘大夏烧毁了郑和航海的材料,二是当时明代中国人并不把美洲叫美洲,并不把印第安人叫印第安人。。。
2
现代人类多路线迁徙美洲
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宋耀良教授考证认为从中国到美洲的人面岩画像路线带大约是4000年前后形成。
美洲有A、B、C、D、X五大母系,其中mtDNA-X在东亚和北亚几乎没有分布,应属于从欧洲方向经大西洋向北美东北部方向的迁徙人群成分。下图是mtDNA-X在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分布图。mtDNA-X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西西里岛、黎凡特地区的分布也与Y-Q系具有高度相关性,说明从欧洲方向经大西洋迁徙到美洲的母系X其对应的父系也主要是Y-Q(可能伴随有部分Y-R)。在格林兰岛发现的另外一个冰人其mtDNA是X,而Y类型就是Q。从mtDNA-X单独分布图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存在mtDNA-X伴随Y-Q的大西洋方向迁徙路线。早期从大西洋方向迁徙到美洲的人群可能也混有Y-R系。
3
美洲土著与汉人基因联系
美洲土著或者说印第安人父系基因主要是Y-Q系下的下游支系。在北美爱斯基摩-阿留神人群中存在Y-C3b,属于历史时期,或2000年以内从亚洲渗入。很多人以美洲土著没有Y-O系就断然否定美洲土著与汉人关系,显然又是片面机械论,其意识中并存在把Y-O或O3等同于汉族的错误观点,实际上Y-O系与马来人种存在紧密的关系。
从母系方面看,美洲土著五大母系中另外四大母系ABCD同样也是汉族的四大母系,都是ABCD的下游支系,各支系呈现犬牙交错情况,分离年代从一万年多年到3000年。参见博文:
研究论文通报:地球冰期后北亚的mtDNA
C和D的起源和扩散(黄种人扩散相关)_兵策儒剑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e1c6f0101ct1j.html
其中柳岩类型为D4e1a, 年龄估算是2200-11100年,在东亚和美洲有共享。是最可能属于殷商人群主要的mtDNA类型之一。在墨西哥印第安人中发现有mt-D4e1c支系,与柳岩类型非常相近。
从父系看,汉族中同样存在Y-Q系,平均有3-8%左右。但汉族中Y-Q大部分是Q1a1a1-M120,美洲纳-德内人群有高频的Q1a1a-NWT01,与汉族Q-M120存在较近的关系。汉族中的Q少部分是Q1a2下的支系,与美洲土著支系存在较近的关系。美洲土著中同样存在Q-M120,但是长期秘而不宣,直到俄罗斯人公布千人基因组项目一例秘鲁利马土著属于Q-M120,且其属于与东亚Q-M120不同支系,排除了属于晚期华人影响可能,从而证明汉人特征单倍群Q-M120在美洲土著中的存在。
秘鲁M120为M120*,与东亚主流M120分属不同支系。 Q-F746Y696 * M7361 * Y702... 47 SNPs 秘鲁M120 SNPs:http://www.yfull.com/full-genomes/ ![]() |
萨卡克古人DNA
4000年前在格林兰岛发现的萨可卡古人DNA是Y-Q1a*,母系D2a1。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动植物基因组重测序项目负责人郭小森在他们论文中认为,萨卡克古人是独立于今天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的祖先而迁徙到北美的,与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并非同一类人,他们各走各的路。“关于萨卡克古人和美洲原住民迁移时间先后的问题,我们不做横向比较,因为其他的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迁移时间的结论都是从其他方面分析推断出来的。”Saqqaq人没有西欧亚成分,也没有中南美人群的成分,但含有东亚、西伯利亚和极地的成分,与东北亚的科里亚特人和楚科奇人最近。D2是D4e的下游支系,萨可卡古人母系D2a1与柳岩的D4e1a母系分离年代估计应在5000-1万年之间。
2011年人类基因杂志(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1) 56,
583–588)发表文章:
Ancient links between Siberians and Native Americans revealed by subtyping the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 (http://www.sjdimond.us/M3 ancient links.pdf)
通过研究Q1a子类型,揭示在西伯利亚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的古代联系
网上有英文文章说玛雅人的基因与中国人基因极为一致。
这些证据都证明,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美洲土著与汉人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基因联系!怎能以美洲没有Y-O系的片面来否定美洲土著与汉人之间的基因联系?或者企图用伪分子人类学来否定商与美洲文明之间存在的联系?
为什么多批次迁徙到美洲的人群都是Y-Q?
有人还爱质问为什么Y-O系没有随Y-Q到美洲?这是另外的问题,不可以作为否定美洲土著与汉人存在基因联系的理由。虽然Y-O系可能没有达到美洲,但是属于Y-O原配之一的母系mt-B确是美洲土著五大母系之一!实际上这恰好说明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扩散与Y-Q人群存在紧密关系,这并不需要太复杂的高深理解能力。如果你要坚持用屁股本位主义和种族主义去思维,把汉族中常见的非Y-O的Y-C、D、N、Q、R都当作是另类,你就必然看不到真相。
前一篇:名字二字原型
后一篇:埃及-华夏墓葬和金字塔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