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Q系全球迁徙路线推测图

(2012-07-07 14:15:00)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种与迁徙

根据维基百科(Haplogroup Q)和一些论文数据, 推测Y-Q系人群在远古时代迁徙路线,并绘图如下。目前所见,Y-Q系是远古时代唯一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过扩张迁徙的单倍群,几乎走到过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除美洲的印第安人在500年前欧洲人进入之前因缺少其他人种竞争,并随着欧洲殖民者到来,同时带来了天花等多种传染病,而使90%左右印第安人死于瘟疫几乎绝种外,欧亚非大陆上的迁徙的Q人群最后都融入到了各地的土著当中。
Y-Q系全球迁徙路线推测图
(点击上图可以查看原图放大)


Y-Q系全球迁徙路线推测图
(2012.07.20 更新)

说明:

1.关于Y-Q起源,现在有三种说法:中亚说,印度次大陆说,西北利亚说。推测的Q系迁徙路线支持中亚说,或者印度次大陆说。根据一篇论文所说阿尔泰人群是形成时期很年轻的人群,加上西北利亚地区Q单倍群多样性低,因此西北利亚起源基本没有可能。


2.Q1a2: 主要分布在伊朗、黎巴嫩、土耳其,在印度和中国新疆、陕西(或山西?)以及匈牙利等东欧等地也有发现。
历史看点:苏美尔人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享誉世界的历史巨著《全球通史》第6版第5章指出中东文明可能是从东方迁移过去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原话是:“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世界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创始者--苏美尔人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3.Q1a*  在俄罗斯靠近白令海峡的远东共和国Kamchatka Krai的土著Koryaks人有发现有10.3%的频率分布。另外最近《Y-chromosome analysis reveals genetic divergence and new founding native lineages in Athapaskan- and Eskimoan-speaking populations》在爱斯基摩人中发现Q1a*下的两个新单倍群:Q-P89和Q-NWT01。文章作者声称其类型与Q1a1比较近。因此推测走北线-白令海峡-北美的路线的应该是Q1a*,他们在迁徙途中混合了C3*,达到北美后C3*诞生出C3b。后来南下时受到南方Q1a3a*系的阻挡,后来一些Q1a3a1a和R1b1a2也混入了爱斯基摩人中。


4.Q1a3(东方) Q1a3系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有Q的地方就有Q1a3,其在美洲、南亚、西亚、欧洲都有分布,即Q1a3系与整个Q群一样呈现全球分布特征。在印度河谷和阿拉伯半岛国家地区都有相对较高密度分布的广泛Q1a3系。

历史看点:殷商东渡

由于印第安人文化与殷商文化的极大相似性,一直有人推测印第安人或是被周人推翻的殷商东渡太平洋后的后裔。推测Q1a3系主要迁徙路线如红线所表示,主要依据:

  • 印第安与殷商的文化上相似性,中南美印第安人与汉人人种上的极大相似性,假设殷商王族也为Q1a3a。
  • 网上传说有印第安人自称祖先是从“天之浮桥”乘船过来的:一八六三年,一位叫布.德.布尔布尔的学者,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学院档案馆里,发现了三百年前兰达主教所记载的玛雅人的许多传说,称从“海上神路”来过十二个高文化的民族,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居住着玛雅人,他们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到科潘河畔种豆麦黍粟的农民。”而从日本、千岛群岛、阿留申到阿拉斯加,恰好就象是用岛屿串联起来的“天之浮桥”。而沿着这条路线正好有长年东流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他们主要乘上船可以不用费力就来到美洲。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被海啸卷走的灾区渣滓已发现漂流到北美沿岸。
  • 根据中科院一篇文章(《Extended Y Chromosome Investigation Suggests Postglacial Migrations of Modern Humans into East Asia via the Northern Route》)中的附录数据,在南北巴基斯坦、西藏、云南、贵州、陕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都发现有Q1a3a。
  • 美学者最新研究(《Mitochondrial DNA and Y Chromosome Vari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a Recent Common Ancestry between Native Americans and Indigenous Altaians》)表明,Q的更精细分析可以让我们重新构造Q系分支的衍生情况。在南部阿尔泰地区和美洲土著人群之间共享一个很近的祖先(扩张年代3000-6000年左右)!其单倍群类型是Q1a3a1c,在美洲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地区。其对应年代正是殷商扩张时期。此一论文有力驳斥了所谓印第安人都是1万年前就迁徙到美洲的说法
  • 北亚和西北利亚的地区的Q1a3系或是殷商被推翻后,北逃的部分殷商家族后裔遗留。当然这样的推测过于草率。但南阿尔泰人群Q1a3a1c和中南美的Q1a3a1c其结合点应是河南殷商,为殷商后裔从中原北逃提供证据。另外北亚和西北利亚的Q1a3系也有可能是从古印度河谷直接向北经中亚迁徙而来。
  • 以前认为Q1a3是走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的,现在看通过白令海峡迁徙的是Q1a*。最后Q1a3a走海路迁徙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出现的奥尔梅克青铜文明被称为印第安文明之母,其出现时间正是殷商被姬周推翻前后。而此时人类文明的中心欧亚大陆上的青铜文明地区仍然是屈指可数!由此逐步反推, Q1a3a同时又是殷墟、三星堆、古恒河、古印度河谷(哈拉巴文明)等地青铜文明的主人。其给力证据还有从古印度河谷经云南四川到河南这一迁徙路线上布撒有Q1a3和Q1a3a的人群。


5.Q1a3b 其中Q1a3b只在也门犹太人中发现。

历史看点:

也门犹太人的形成:in Yemenite Jews


6.Q1b Q1b融入到了白种人中,主要分布在欧洲,在中国新疆、南亚、北非也有一些分布。上图中的迁徙路线主要是参考了一张欧洲方向Q分布精细图而做。Facebook上一位Q1b网友说:他的祖先来源是大约3000年从地中海东部的Levant迁徙到北非的一个家族。

历史看点:德系犹太人Ashkenazi Jewish), 犹太复国主义犹太人(Mizrachi Jewish),伊比利亚半岛犹太人(  Sephardi Jewish ), 阿史那突厥人,维京人,北欧海盗,共济会


Y-Q系全球迁徙路线推测图


7.Q1a3 (西方)在欧洲方向如英国等有少量Q1a3分布,冰岛的Q大部分都是Q1a3a。

  • 参考上图地中海中间的几个岛屿上的Q分布极象是Q系海航在停靠点留下的后裔。说明Q系其时已经有能力进行远洋航行,并建立了固定路线和航行基地。
  • 推测也有Q1a3从欧洲方向经过冰岛、格陵兰岛进入北美地区,主要证据是北美东北部地区土著中的大量的mt-X系分布。而mt-X主要分布在中东、地中海周边和欧洲方向。东亚和北亚基本没有mt-X分布。下图是wiki上的母系mt-X分布频率图
  • 格林兰岛发现的一个冰人木乃伊,DNA测试结果,Y为Q, mtDNA为X。
  • 这也证明了至少有三批次移民迁徙到美洲,也为中南美印第安人与东亚人在体质相貌上更为接近,以及北美印第安人混血程度较深,提供了分子人类学证据。

历史看点:《山海经》,“黄帝派人探查四海”

Y-Q系全球迁徙路线推测图


8.Q1a3a(波利尼西亚):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 al.论文显示,Q1a3a存在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在西班牙人最初来到秘鲁(当时印第安人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印加帝国)时,当地人曾告诉西班牙人有关西方遥远岛屿的许多情况,他们去过这些岛屿,并且是乘着用轻木做的木筏去的,因此印第安人不仅去了波利尼西亚人,还有人返回美洲。结合南太平洋洋流方向推测迁徙图。


9.Q1a1(东亚): 进入了中国境内,并随着华夏-汉族的扩张而在东亚大陆扩张。根据论坛网友使用软件计算得到Q1a1单倍群年龄只有约3850年左右。推测其或诞生于中东一带,其后时间不是很长后,该家族整族迁徙到了中国境内。而按照考古与历史记载,姬周迁徙到黄河上游一带约在3200年前左右。由于Q1a1单倍群从Q1a*诞生后时间不是很长就进行了整个家族迁徙,因此Q1a1似乎并没有在中东地区留下后裔,当然也可能存在测试没有细化而未发现情况。

历史看点:姬周,华夏

10.Q1a1(中东,印第安)
根据基因库网站信息
Sengupta et al. 2006, Spencer-Wells et al. 2001, Underhill et al. 2000等论文显示:Q1a1分布在从中东到亚洲的区域。(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Middle East and Asia, including Chinese, Korean, Dungan, and Hazara populations)

根据报告http://www.dnaexplain.com/Publications/PDFs/YDNAResults.pdf,美洲地区也存在Q1a1。判断,中美洲的Q1a1似乎并非从亚洲迁徙过去,而是从中东出发,经地中海,顺北大西洋暖流顺利抵达中美洲,并发展出玛雅文化。玛雅人在后来可能受到阿兹特克人攻击后而难逃,玛雅文化衰落。

历史看点: 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


附录1 Q 分布频率 部分数据

 

国家或地区或族群

(总人口X分布频率)/2

主要单倍群支系

备注

东亚

中国

13亿 x 3-5% /2

Q1a1,少量Q1a3,Q1a2

 

越南

7%

Q1a1

推定单倍群类型

朝鲜半岛

1.8%

Q1a1

 

日本

0.3%

Q1a1

 

蒙古

3%

Q1a3,Q1a1?

 

西藏

3%

Q1a3,Q1a1?

 

维吾尔

3%

Q1b,Q1a3,Q1a2,Q1a1

 

 

 

 

 

东南亚

 

1.6%

Q1a1?

推定单倍群类型

 

 

 

 

 

北亚或西北利亚

南阿尔泰人

4%

Q1a3a1c

 

北阿尔泰人

32%

Q1a3

 

图瓦人

16%

Q1a3

 

Selkups

5000人 X 70%/2

 

 

Kets

1500人 X 95%/2

 

 

Khanty-Mansiysk

 

 

Q1a3

俄罗斯 汉特-曼西斯克自治区。

Koryaks

10.3%

Q1a*

位于俄罗斯远东共和国境内

 

 

 

 

南亚

巴基斯坦

2-3%

 

 

印度

Q1a3,Q1b,Q1a2,Q*

 

 

 

 

 

西亚

沙特

2.5

 

 

土耳其

2%

Q1a2

 

伊朗

2-6%

Q1a2

 

黎巴嫩

 

Q1a2

 

阿拉伯半岛

 

 

 

叙利亚

 

 

 

阿联酋

 

 

 

 

 

 

 

 

 

 

 

中亚

 

 

 

缺数据

 

 

 

 

 

欧洲

德系犹太人

5%

Q1b

 

挪威

3%

Q1b

 

瑞典

3%

Q1b

 

斯洛伐克

2.5%

Q1b

 

乌克兰

 

Q1b

 

 

 

 

 

 

 

 

 

 

美洲

印第安人

 

Q1a3a*

 

 

爱斯基摩人

 

Q1a*, Q1a3a

 

 

 

 

 

 

北非

阿尔及利亚

 

Q1b

 

 

埃及

 

Q*

 

 

 

 

 

 




附录2 推测为Q未细化P* , 涉及藏缅、高加索等族群(Population Frequencies from Studies)。推测藏缅族群中的P*或许是Q1a3a。如果藏缅和高加索的Q属于未分类的Q*的话,那么又分别为印度和中亚Q起源论增添筹码。

Population


Paper

N

Percentage

SNPs Tested

Austro-Asiatic (Khasi-Khmuic)


Reddy 2009

353

5.40

P-M45(xM173) §

Austro-Asiatic (Mundari)


Reddy 2009

64

10.90

P-M45(xM173) §

Nicobarese (Mon-Khmer)


Reddy 2009

11

0.00

P-M45(xM173) §

Austro-Asiatic (Southeast Asia)


Reddy 2009

257

1.60

P-M45(xM173) §

Garo (Tibeto-Burman)


Reddy 2009

71

1.40

P-M45(xM173) §

Tibeto-Burman (India)


Reddy 2009

226

3.10

P-M45(xM173) §

Tibeto-Burman (East Asia)


Reddy 2009

214

0.00

P-M45(xM173) §

Indo-European (Eastern India)


Reddy 2009

54

18.50

P-M45(xM173) §

Southern Talysh

Iran

Nasidze 2009

50

4.00

P-M45(xM124,xM173)

Northern Talysh

Azerbaijan

Nasidze 2009

40

5.00

P-M45(xM124,xM173)

Mazandarana

Iran

Nasidze 2009

50

4.00

P-M45(xM124,xM173)

Gilakia

Iran

Nasidze 2009

50

0.00

P-M45(xM124,xM173)

Iranians (Tehran)

Iran

Nasidze 2004

80

4.00

P-M45(xM124,xM173)

Iranians (Isfahan)

Iran

Nasidze 2004

50

6.00

P-M45(xM124,xM173)

Bakhtiari

Iran

Nasidze 2008

53

2.00

P-M45(xM124,xM173)

Iranian Arabs

Iran

Nasidze 2008

47

2.00

P-M45(xM124,xM173)

North Iran

Iran

Regueiro 2006

33

9.00

P-M45(xM124,xM173)

South Iran

Iran

Regueiro 2006

117

3.00

P-M45(xM124,xM173)

Georgians

South Caucacus

Nasidze and Stoneking 2001

77

3.00

P-M45(xM124,xM173)

Armenians

South Caucacus

Nasidze and Stoneking 2001

100

2.00

P-M45(xM124,xM173)

Azerbaijanis

South Caucacus

Nasidze and Stoneking 2001

72

0.00

P-M45(xM124,xM173)

 

附录3: ysearch上的Q1a3a

Y-Q系全球迁徙路线推测图


 

附录4: Q 2011 Tree

The subclades of Haplogroup Q with their defining mu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2011 ISOGG tree are provided below.

  • Q M242
    • Q1 P36.2, L232, L273, L274
      • Q1a MEH2
        • Q1a1 M120, M265/N14
        • Q1a2 M25, M143
        • Q1a3 L56, L57, M346, L528
          • Q1a3a L53, L54, L55, L213, L331
            • Q1a3a1 M3
              • Q1a3a1a M19
              • Q1a3a1b M194
              • Q1a3a1c M199, P106, P292
            • Q1a3a2 L191
            • Q1a3a3 L330, L334
              • Q1a3a3a L329, L332, L333
          • Q1a3b M323
          • Q1a3c L527, L529
      • Q1b L275, L314
        • Q1b1 M378/Page100, L214, L215/Page82
          • Q1b1a L245
            • Q1b1a1 L27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