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伽达文化与华夏五帝时代

标签:
涅伽达文化王权王朝五帝苏美尔 |
分类: 古埃及与华夏 |
涅伽达文化(WIKI翻译做奈加代)是埃及史前新石器时代重要的遗址以及前王朝时期墓葬区域。年代前4400-3000BC,它的最后阶段涅伽达三期(Naqada
III
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始对此发掘,涅伽达文化被分成三期
-
Naqada
I
a-b-c (about 4400–3500 BC) Amratian (阿姆拉特文化) - black-topped and painted pottery 黑顶彩陶
- trade with
Nubia, Western Desert oases and Eastern Mediterranean - obsidian
from Ethiopia
- Naqada
II
a-b-c (about 3500–3200 BC) Gerzean (格尔津文化) - this culture represented throughout Egypt
- first
marl pottery, and metalworking 泥灰陶器,金属制作
- Naqada
III
a-b-c (about 3200–3000 BC) Semainean - more elaborate
grave goods 墓葬用品 - cylindrical jars
- writing
- more elaborate
根据WIKI资料整理如下:
Naqada I: Amratian(阿姆拉特)时期属于埃及前王朝时期,为当前考古学家所发现的世界上的最早奴隶制王朝,在约公元前4000年—前3500年左右。在属于这个时期的一些墓穴里发现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各个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统一符号,这大概是其私有权的记号。在这个时期之末,涅伽达地方1610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以眼镜蛇作为其标志)。在属于涅伽达文化I时期与涅伽达文化Ⅱ时期之交的一个墓中(涅伽达1540号墓)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个象征王衔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这也是王权的标志之一)。这说明王权也已萌芽。在狄奥斯波里•帕尔弗,还发现一段城墙的模型,这表明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长,甚至战争的存在。
Naqada
II
(Jar
with Boat Designs, Naqada II, 3450-3350 BC.
Naqada
III
(纳尔迈-鲧,调色板,上面有鲧的名字)
奈加代三期遍布整个埃及,它有着一些显着的特点:
- 第一个象形文字。
- 第一个图形化的叙事调色板。
- 第一次正式使用Serekh(意为“王宫门面”,为古埃及方形王徽,早期法老王名字保护形式)。
- 第一个真正的王室墓地。
- 第一次的灌溉。
- 第一次航行。(独立于早在2000年前波斯湾地区的发明。涅伽达时期古埃及人航行可能已经到达东方良渚地区,从而开创良渚文明。良渚地区发现的古埃及前和早王朝时期一些古埃及法老的名字可证。)
分析: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游牧民和苏美尔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数以千计的古代埃及骨骼测试证明古埃及人为“高加索人种”。苏美尔人应该也不是一次性进入尼罗河流域,而应该是在不同时代多批人多波次进入尼罗河流域。
从9000多年前到6000多年前,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在岸边建立房屋,并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距今7000多年前,埃及人开始使用铜器。后来的三期涅伽达文化或至少对应有两到三波次苏美尔文化进入尼罗河流域。早期的古埃及新石器文化带有鲜明的苏美尔文化特点,从类克洛维斯-梭鲁特石器、彩陶到雕像等:
在涅伽达文化二期结束前后,上下埃及统一。而在统一之前,在埃及北方和南方有很明显的两种文化,有不同的国王戴不同的王冠,北方的陶器很明显受到来自于巴列斯坦和叙利亚地区文化影响,北方地区的用砖建墓明显也是来自于苏美尔文化输入。而南方地区的新设计风格明显也是来自于苏美尔人,如下图的一个油缸印:
下面这是直接翻译自这个网页的一句话(Absolute Egyptology - Egypt before the
Pharaohs http://www.nemo.nu/ibisportal/0egyptintro/2aegypt/index.htm):“虽然有些文化上的差异,但是在统一之前的战争中,双方武士的装束却又非常相似:同样的发型、同样的衣服、相似的武器,换句话说,很像是来自于同一个文化体的两个兄弟之间的内斗。”
而在中国方面记载描述中,华夏族两位祖先炎帝和黄帝本来也是兄弟: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
《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国语·晋语四》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
下埃及以鹰为图腾,上埃及以蛇为图腾,以蛇为图腾的为黄帝集团,以鹰为图腾的为炎帝集团。换句话说,炎帝和黄帝的祖先应该来自于涅伽达I或II时期的苏美尔人,兄弟俩分别在上下埃及发展,各自吞并了一些小部落而壮大。大约在前3200年左右,南方上埃及的黄帝集团与北方下埃及炎帝集团发生阪泉之战,战争结果,黄帝胜出,炎黄统一,也即上下埃及统一。统一之后进入涅伽达文化三期(前3200-前3000),即古埃及第0王朝或者前王朝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五帝时代。关于五帝,中国方面根据不同史料记载有不同的版本,有以下五种说法:
-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史记》);
- 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而三皇也有几种说法:
- 伏羲 · 女娲 · 神农
-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三皇五帝确实都有具体的人物,五帝人物就是古埃及第0王朝时期的五位国王,而三皇在古埃及人是作为神或祖先来崇拜的,其人物原型应该来自于苏美尔。神农属于三皇人物之一,不在五帝之列。结合古埃及方面,五帝即第0王朝时期的五位国王,应该全部来自于上埃及黄帝集团,所以炎帝应该也不在五帝之列。已经可证前王朝Iry-Hor即为尧、Ka为舜,所以尧和舜应是五帝中两人。这样采取排除法,只有第一种《史记》记载的五帝应为真实五帝(以少昊代替黄帝说法也需要考虑)。而前王朝蝎子王一世和蝎子王二世应为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中两人,黄帝可能为蝎子王一世,他是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第一位国王,他来自于提尼斯(Thinis)。而蝎子王二世被认为是前王朝第二位国王,他来自于希拉孔波利斯
Manetho(曼涅托)是一个希腊人,成为讲古埃及语的祭司,生活在前200BC左右。他对埃及史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埃及史里认为是来自于阿拜多斯北Thinis一个叫美尼斯的国王统一了埃及,他并成为后来31个埃及王朝的开创者。但考古史实际上修订了他的说法,美尼斯确实是古埃及31个王朝的奠基者,但是在美尼斯之前上下埃及实际上已经统一。根据中国方面描述,那么就应该是前3200BC左右炎黄统一(上下埃及统一),然后经历五帝,到大禹建立夏朝。根据之前论证美尼斯就是大禹,而那尔迈就是大禹的父亲鲧。
下图是阿拜多斯皇室墓葬示意图。其中有Iryhor-尧、Ka-舜墓,有Narmer-鲧墓,之前博文说到Narmer即鲧应被杀于以色列南部迦南地区即叫羽山的地方,而考古上还有发现来自于迦南地区刻有Narmer的陶器碎片流回埃及,即Narmer被杀后,可能尸体仍然运回阿拜多斯埋葬。在中国方面描述中,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应该是做了防腐木乃伊似处理,然后三年后才运回阿拜多斯安葬。西方考古说没有发现美尼斯-禹的墓葬,按照历史记载,美尼斯-禹确实可能东巡到浙江会稽而死,并葬在会稽。下图中序号为1的墓即为夏启之墓(启的墓,右下红色部分,占地很大),1-8号墓全是第一王朝八位国王的墓,序号9的墓可能是第二王朝一位法老的墓。编号为U-j的墓为蝎子王一世(黄帝?)的墓,但下图中未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