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时间段与古埃及古王国的衰亡

标签:
古埃及良渚文明早王朝王国消亡 |
分类: 古埃及与华夏 |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专家们实际探讨古埃及文化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国的首次联合,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屋大维攻占埃及,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自杀,托勒密王朝覆灭,埃及并入罗马帝国。亦即通常所说的历时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埃及在前王朝时期,以孟斐斯为界,位处尼罗河上下游的两个各自独立政权。上游南方地区为上埃及,下游北方地区为下埃及。埃及的统一及由之而来的早王朝时期的开端,发生在前3100年左右。
古埃及经历早王朝和古王国三、四、五、六王朝之后,大约在前2180年左右衰亡,之后进入第一中间期(2181–2060 BC) 。英国广播公司(BBC)精心摄制的电视片《尼罗河之死》,根据专家考证得出结论:古埃及古王国的崩溃是距今4300~4200年前出现了可怕的干旱引发的。干旱引发的大面积饥荒使古埃及进入了持续近二百年的黑暗时代。这就是古埃及处于分裂状态的第一中间期((2181-2060 BC)。在此之前是古埃及古王国第六王朝(2345 to 2181 BC),直到中王国((2060-1802 BC))的第十一和十二王朝兴起,才标志第一中间期的结束。这个历史事件在中国古籍上也有记载体现,《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最早的伊洛河可能就是尼罗河)。
而良渚文明考证发端于公元前3250年左右,突然消亡于公元前2150年。对比良渚文明时间段正是古埃及早王朝走向统一到古王国衰亡这一时间段。之前有些民奋愤愤不平质疑良渚文明时间比古埃及早,他们是把古埃及进入统一之前的近2000年文明发展时间给抹掉了,类似于把秦统一之前的华夏一千年文明时间不算。中国考古认为良渚文明是突然消失的。理由是后来者的马桥文化并未继承良渚文明以独特的玉文化为灵魂的种种文化因子,故而又认为它是一支突然消失了的文化,并对它消失的原因作了种种猜测和推论。
之前博文我们已经论证所谓“良渚神徽”,实际上就是古埃及法老头像。而良渚玉器上的一些所谓的“鸟站祭坛”图画就是一些古埃及法老的名字。所以可得出结论,良渚是古埃及人的拓殖地。那么根据古埃及考古和良渚考古,已经大致可以描绘出良渚文明和越国来历。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前左右,正是上下埃及走向统一阶段,上埃及为黄帝集团,下埃及为炎帝集团,正是在这段时间前后不远,黄帝派出的海路探险队到达东亚,在浙江登陆,建立良渚拓殖地,纳尔迈(大禹)统一上下埃及后,古埃及早王朝和古王国夏时期开始经营东亚良渚,所以我们看到的良渚玉器上的鸟站祭坛符号都是古埃及早王朝或古王国时期法老的名字保护形式。在经历1000后,大约公元前2181年左右,中东大旱,古王国衰亡。即良渚文明大约开始于上下埃及统一之前一百年多年左右,此后古埃及早王朝和古王国一直经营良渚,但是公元前2181年前的中东大旱,导致古埃及古王国衰亡,良渚开拓地随即也被废弃。这或许是良渚文明突然消亡的原因。
古埃及在经历第一中间期之后,古埃及进入中王国夏时期,在中王国末期,大约在公元前1700-1600年前左右,喜克索人侵入下埃及,导致“太康失国”,后来卡摩斯-少康驱逐喜克索斯人,恢复古埃及王朝,建立古埃及夏新王国,这就是“少康复国”。而这时候东方的良渚重新得到重视,卡摩斯即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到良渚建立了越国!他们应是比姬周更周进入中国的一支古埃及人。
所谓庶子,为妾所生之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庶子被外封去开疆拓土,很常见。即使到了汉代,比如长沙王刘发就因为其母亲的缘故而被分封到当时被认为蛮荒之地长沙。刘发其母唐姬本为程姬侍女,身份卑微。景帝酒后要临幸程姬,程姬正逢月事,于是命其侍女唐姬代替她侍寝。景帝酒醉,以为是程姬,唐因此怀孕,生下长沙王刘发。由于刘发的母亲唐姬出身卑微,也不受汉景帝宠爱,所以他的封国都是处于贫穷卑湿的地方,而且范围比其他藩王都小。东亚良渚对于古埃及来说,属于边疆地带,所以少康庶子被封到越地,符合庶子封边疆现象。
而金文中"越"字很明显还仍然是一个古埃及文字。并且“越”字中隐含有“少”字形,或许越字本身就含有对少康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