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双墩文化之苏美尔文明特征

标签:
苏美尔太阳轮锯子刻画符号凌家滩 |
分类: 苏美尔文明起源 |
根据之前论述,在5000-7000年期间,苏美尔人文明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开创了沿海殖民文化区,成为中国东夷文化的源头。安徽蚌埠双墩文化是这个新石器文化带的重要一环。
1 介绍
根据百度资料: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面积约12000平方米,该文化遗物距今约7000年左右,比半坡遗址的人类早1000多年,比河姆渡遗址的人类早300多年。遗址中发现了陶俑(头)、大量刻画符以及石器、蚌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双墩刻画符号已被确认为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年代
新闻资料介绍说:“双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的年代特征与碳14年代测定数据基本吻合,距今约7300年左右,这不仅是目前我省和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且它的确立将安徽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 此后我薛家岗文化、凌家滩遗址及侯家寨遗址都在4000年~6000年之间,而蚌埠双墩遗址更是上升到7300年前。尤其是“双墩文化”的确立,将安徽历史上溯到 7300年前。根据本博之前论述,可以认为双墩文化应属于与河姆渡同期的苏美尔文明传播时期,“7300年”有可能存在过高测算,推测双墩文化或比河姆渡稍晚,而比凌家滩稍早,或介于6000~7000年前左右。
3 苏美尔太阳轮标志
根据新闻报道:在所有的文物里面,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陶塑人头像最引人注目,据专家介绍,这个头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头像塑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蚌埠先民的形象,面部有对称的5点装饰图案, 塑造手法粗犷、简练,写实中有夸张,风格神奇怪异,很有原始艺术的趣味和神秘感。在头像的额头正中有一同心圆纹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就创造了划圆的简单工具和方法,并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运用。把纹饰、雕塑用于陶塑中,把雕塑形体和装饰纹样巧妙地结合起来,大方古朴,给人美的享受,说明古双墩人的陶塑艺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另外这个陶人头的耳垂有孔,与凌家滩玉人也类似。这个太阳轮图案与河姆渡的双头鹰+太阳轮、凌家滩和红山的鹰翼太阳轮、三星堆人头鸟腹部太阳轮都有近似之处,下图是有太阳轮的河姆渡象牙雕:

下图是三星堆人头鸟腹部太阳轮:

头额部太阳轮表现手法与后来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冠帽上的太阳轮非常相似:

4 苏美尔双头鹰标志?
下面这个双墩文物,被认为是猪形刻画符号:

然而这个符号与苏美尔的鹰翼太阳轮的两翼尖处的猪头形和河姆渡的“双鸟朝阳”造型都有相似之处,下图是双头鹰与太阳轮造型:

下图是凌家滩和红山区的鹰翼太阳轮:

5 苏美尔人的生命之树标志
双墩文化区也出土与凌家滩和河姆渡出土的相似的苏美尔生命之树:

下图是河姆渡出土的生命之树:

下图是苏美尔生命之树与凌家滩生命之树对比:

6 苏美尔的文字?
双墩遗址最引起的关注的恐怕是630多个刻画符号了。多数刻画有符号、图画,或者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符号基本上都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仅有少数符号刻画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也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反映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双墩刻画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
有人据此认为找到了“中国文字的源头”,所谓“西来论可以彻底盖棺”了。并举出埃兰象形文字与此类似,因此双墩符号也是文字。

确实双墩的符号与埃兰文字很象,不仅如此,与甲骨文、印度河谷文字都非常相似,实际上这正是苏美尔早期象形文字向楔形文字过渡阶段时期的文字!世界上所有文字绝对是单一起源!这些“刻画符号”或者象形文字不仅不是给西来论挖墓的证据,相反是苏美尔文明殖民中国东部沿海的又一极好证明!
下图是古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


7 双墩的锯子
新闻报道:锯子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发明的。但在双墩遗址中却发现,早在7000年,前双墩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蚌锯锯割东西了。发现的是不完整的锯子,长约几公分,不仅有一排磨制齐整的锯齿,而且还有锯柄。整个锯子由宽大的蚌壳制作而成,不光造型别致,做工也非常考究。看来,蚌埠双墩人创造的锯子比传说中鲁班造锯至少早了四五千年。

依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会加工和使用带齿的石镰和蚌镰,这些是锯子的雏形。周朝已有人使用铜锯,“锯”字也早已出现。考古学家研究古埃及的建筑发现,当时已经使用锯子锯木料。古希腊的神话中,锯是代达罗斯的侄子Perdix发明的。古希腊神话只是苏美尔-古埃及文明故事的翻版。用锯子锯木料很有可能也是来自于苏美尔人,苏美尔人祖先在9000-8000年前于伊朗时就擅长用木头搭建房屋,可能那时锯子已经发明。下图的一副画显示中东地区头戴牛角帽的太阳神手中拿有锯子:

(Near Eastern sun god (Sumerian Utu, Akkadian Shamash) rising between mountains,
as shown on cylinder seal, with sunbeams rising from shoulders and bearing
cap with multiple pairs of horns (and his saw).)
更多可以参考其他更多相关博文。
1 介绍
根据百度资料: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面积约12000平方米,该文化遗物距今约7000年左右,比半坡遗址的人类早1000多年,比河姆渡遗址的人类早300多年。遗址中发现了陶俑(头)、大量刻画符以及石器、蚌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双墩刻画符号已被确认为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经过专业考古工作者的论证,证实了这些出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2 年代
新闻资料介绍说:“双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的年代特征与碳14年代测定数据基本吻合,距今约7300年左右,这不仅是目前我省和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且它的确立将安徽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 此后我薛家岗文化、凌家滩遗址及侯家寨遗址都在4000年~6000年之间,而蚌埠双墩遗址更是上升到7300年前。尤其是“双墩文化”的确立,将安徽历史上溯到 7300年前。根据本博之前论述,可以认为双墩文化应属于与河姆渡同期的苏美尔文明传播时期,“7300年”有可能存在过高测算,推测双墩文化或比河姆渡稍晚,而比凌家滩稍早,或介于6000~7000年前左右。
3 苏美尔太阳轮标志
根据新闻报道:在所有的文物里面,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陶塑人头像最引人注目,据专家介绍,这个头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头像塑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蚌埠先民的形象,面部有对称的5点装饰图案, 塑造手法粗犷、简练,写实中有夸张,风格神奇怪异,很有原始艺术的趣味和神秘感。在头像的额头正中有一同心圆纹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就创造了划圆的简单工具和方法,并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运用。把纹饰、雕塑用于陶塑中,把雕塑形体和装饰纹样巧妙地结合起来,大方古朴,给人美的享受,说明古双墩人的陶塑艺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另外这个陶人头的耳垂有孔,与凌家滩玉人也类似。这个太阳轮图案与河姆渡的双头鹰+太阳轮、凌家滩和红山的鹰翼太阳轮、三星堆人头鸟腹部太阳轮都有近似之处,下图是有太阳轮的河姆渡象牙雕:

下图是三星堆人头鸟腹部太阳轮:

头额部太阳轮表现手法与后来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冠帽上的太阳轮非常相似:

4 苏美尔双头鹰标志?
下面这个双墩文物,被认为是猪形刻画符号:

然而这个符号与苏美尔的鹰翼太阳轮的两翼尖处的猪头形和河姆渡的“双鸟朝阳”造型都有相似之处,下图是双头鹰与太阳轮造型:

下图是凌家滩和红山区的鹰翼太阳轮:

5 苏美尔人的生命之树标志
双墩文化区也出土与凌家滩和河姆渡出土的相似的苏美尔生命之树:

下图是河姆渡出土的生命之树:

下图是苏美尔生命之树与凌家滩生命之树对比:

6 苏美尔的文字?
双墩遗址最引起的关注的恐怕是630多个刻画符号了。多数刻画有符号、图画,或者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符号基本上都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仅有少数符号刻画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也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反映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双墩刻画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
这些符号结构上,可分为单体、复体和组合体,特别是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及可解释性。

有人据此认为找到了“中国文字的源头”,所谓“西来论可以彻底盖棺”了。并举出埃兰象形文字与此类似,因此双墩符号也是文字。

确实双墩的符号与埃兰文字很象,不仅如此,与甲骨文、印度河谷文字都非常相似,实际上这正是苏美尔早期象形文字向楔形文字过渡阶段时期的文字!世界上所有文字绝对是单一起源!这些“刻画符号”或者象形文字不仅不是给西来论挖墓的证据,相反是苏美尔文明殖民中国东部沿海的又一极好证明!
下图是古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


7 双墩的锯子
新闻报道:锯子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发明的。但在双墩遗址中却发现,早在7000年,前双墩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蚌锯锯割东西了。发现的是不完整的锯子,长约几公分,不仅有一排磨制齐整的锯齿,而且还有锯柄。整个锯子由宽大的蚌壳制作而成,不光造型别致,做工也非常考究。看来,蚌埠双墩人创造的锯子比传说中鲁班造锯至少早了四五千年。

依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会加工和使用带齿的石镰和蚌镰,这些是锯子的雏形。周朝已有人使用铜锯,“锯”字也早已出现。考古学家研究古埃及的建筑发现,当时已经使用锯子锯木料。古希腊的神话中,锯是代达罗斯的侄子Perdix发明的。古希腊神话只是苏美尔-古埃及文明故事的翻版。用锯子锯木料很有可能也是来自于苏美尔人,苏美尔人祖先在9000-8000年前于伊朗时就擅长用木头搭建房屋,可能那时锯子已经发明。下图的一副画显示中东地区头戴牛角帽的太阳神手中拿有锯子:

(Near Eastern sun god (Sumerian Utu, Akkadian Shamash) rising between mountains,
as shown on cylinder seal, with sunbeams rising from shoulders and bearing
cap with multiple pairs of horns (and his saw).)
更多可以参考其他更多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