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Q1a冰人或是黄帝时代探险遇难者

标签:
杂谈 |
分类: 分子人类学研究 |
1 格陵兰岛上4000年前的冰人

1986年,丹麦的一个考古队在格陵兰岛一个叫做魁克塔苏苏克(Qeqertasussuk)的永冻层发现了几簇古人类的头发,大约是4000年前。此后,这些头发一直在哥本哈根的丹麦自然史博物馆地下室的陈列柜里束之高阁。到2008年时候,哥本哈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艾斯克·威勒斯勒夫(Eske Wilerslev)意识到这些头发的重要性,决定对其提取DNA进行测试。母系mtDNA测试工作由M. Thomas P. Gilbert et al等进行,论文发表在2008年6月的《科学》杂志上。Y和常染色体测试和分析工作由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进行,中方参与研究机构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论文发表在2010年2月《自然》杂志上。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的丹麦研究小组是由威勒斯勒夫(Eske Wilerslev)领导。这个被研究的格陵兰冰人被命名为Saqqaq人。Saqqaq人是第一个被如此地深入进行基因测序的古DNA。
下图为Saqqaq人头发样本:

2 母系: mtDNA-D2a1
母系mtDNA研究论文标题:
Paleo-Eskimo mtDNA Genome Reveals Matrilineal Discontinuity in Greenland
古爱斯基摩 mtDNA 基因组揭示了格陵兰岛的母系不连续
论文地址: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0/5884/1787.abstract

论文主要结论:测试结果Saqqaq人mtDNA类型为D2a1,与今天的阿留申人的D2a1a、D2a2和俄罗斯斯最远端的Yuit(尤伊特)人D2a1b、D2a2(下图紫色),以及楚科奇人的D2a2具有最为接近的亲缘关系。而与今天格陵兰岛上的新爱斯基摩人(即因纽特人)的母系D3(下图绿色)和美洲原住民的母系D1(下图红色)距离较远。与柳岩的D4e1a母系分离年代估计应在5000-1万年之间。

阿留申人、楚科奇人、尤伊特人以及Saqqaq人采样地点:

论文最后得出: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earliest migrants into the New World's northern extremes derived from populations in the Bering Sea area and we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Native Americans or the later Neo-Eskimos that replaced them.
这个结果显示最早进入新大陆北端的移民与美洲原住民和后来替换Saqqaq人的新爱斯基摩人没有直接关系。
3 父系: Y-Q1a*
Y和常染研究论文标题:
Ancient human genome sequence of an extinct Palaeo-Eskimo
4000年前美洲移民的古基因组
论文地址: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3/n7282/pdf/nature08835.pdf
该论文被作为《自然》杂志封面被推荐:


萨卡克古人艺术复原图
下图显示头发样本以及冰人发现地点:

论文主要结论:
4 常染分析
下图右上显示对欧洲人、亚洲人、美洲人基于常染基本成分分析图(PCA),横轴PC1成分用来区分西欧亚与东亚+美洲原住民,竖轴PC2用来捕获亚洲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的区别。

从欧亚美35个人群的492个体与Saqqaq人进行祖先成分对比分析,结果如上图中间C部分显示:
萨卡克古人在亲缘上与西伯利亚东部的三类北极人,恩加纳桑人 (Nganasans)、科里亚克人 (Koryaks)和楚克其人(Chukchis)的血缘更为相近,这三类人被称为旧世界的北极人群。而萨卡克古人的亲缘与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较远,后两 者称为北美洲新世界(指格陵兰、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和南北美洲)的人群,也包括美洲土著Amerinds人,说纳得内语(Na-Dene)的印第安人 等。
科里亚克人和楚克其人(来自俄语,意为驯鹿放牧人)居住于西伯利亚最东面的楚柯加(Chukotka)和北堪察加,他们在陆上和海里捕猎食物,同时也放牧 驯鹿。恩加纳桑人则居住在西伯利亚北部的泰米尔半岛,离白令海峡约2000千米,是居住在最北面的旧世界人口,他们也以陆地狩猎和海洋捕猎为生。
5 争议:Saqqaq人是否为最早美洲移民?
南方周末曾对此研究做过报道,见:美洲人起源问题新发现。
论文的作者之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动植物基因组重测序项目负责人郭小森解释说,萨卡克古人是约4000年前生活于格陵兰、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 北部的一群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独立于今天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的祖先而迁徙到北美的,与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并非同一类人,他们各走各的路。郭小森说,“我们是将萨卡克古人,以及一些现代印第安人、因纽特人、西伯利亚人、中国汉族人以及欧洲人等世界各地的多个人种综合起来进行的人类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后做出的推断,从而得出萨卡克古人种群可能更早于美洲原住民的迁移。” 美洲原住民就是指美洲印第安人。
但今天人类学界影响广泛的“主流假说”是: 从亚洲到美洲有三次大迁徙,最早1.5万年前:
针对这里的分歧:人类学家认为约1.5万年前人类从西伯利亚到北美洲的迁徙是最早的,而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的研究人员则认为,5500年前 萨卡克古人从西伯利亚到格陵兰的迁徙有可能是人类最早的从亚洲到美洲的迁移。对此,郭小森的解释是,“关于萨卡克古人和美洲原住民迁移时间先后的问题,我们不做横向比较(指与其他人类学家的分析结论做比较),因为其他的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迁移时间的结论都是从其他方面分析推断出来的。”
从父系和母系以及常染等角度看,Koryak(科里亚克人)与Saqqaq人亲缘最近。科里亚克人中有10.3%的Q1a*分布,推测有可能与Saqqaq人的Q1a*属于同一类型。
科里亚克人现在只有8000多人,居住在堪察加半岛北部。他们与俄罗斯人在十八世纪接触,在1770年被打败,之后天花令他们人口大减。又常为其北邻楚克奇人(Chukchi)所袭扰。在18世纪中叶科里亚克人终于归顺俄国。1930年建立了科里亚克民族区,属俄罗斯联邦堪察加州。科里亚克人主要从事养鹿、猎捕海兽、捕鱼和狩猎。科里亚克人实行一夫一妻从父居的婚姻制和维持父系亲属关系。有人说韩国人叫Korea,音译也叫做科里亚,在名称渊源上或存在关系。

(科里亚克人在钻木取火)

7 格陵兰冰人猜想:五帝时代探险遇难者
根据新伊林人古埃及文明实际就是炎黄和夏朝文明。根据本博几年研究:黄帝此人不仅存在,其Y类型很有可能就是Q1a,“夏后氏苗裔”之匈奴王室是其后裔(新疆匈奴王庭古DNA有不少Q1a*)。而汉人中的特征单本群Q1a1正是古埃及人另一分支周人的主要Y类型。
根据网上资料信息:早在帝尧时代(公元前2333年至前 2234年)尧帝就派遣了一支北极科考队到达北极圈“不见日之处”,以测冬至日影。这只队伍由和叔率领,多为天文历法专家。但这个信息出自哪个古籍,我没有找到出处。另外中国古籍《山海经》信息明确表明黄帝时代曾派人进行四海探险,《山海经》就是这一探险产物。不仅如此,还留下了地图:

一个1916年出生于中国开封的外国人(Dr. Hendon M. Harris, Jr.)亨顿,于1972年在韩国的古董商店中买到了这张地图。据称这张地图是明朝时期中国或朝鲜准备送给日本国王的礼物,它在中国已经失传了,而在朝鲜保存了下来。而后经学者研究,这张地图就是根据中国神秘古籍《山海经》而作的。地图中标有“昆仑”以及美洲清晰可见。
甚至汉朝时东方朔都曾自称到过“纯阳之陵”,也就是北极极地周边,因为极昼(纯阳)是北极圈内的现象。有可能在北极圈内能够发现炎黄族系的陵墓。约前132年,东方朔约在22岁时,曾随汉武帝派遣的海上方士集团,到海外各地进行过海外探险旅行,有观点认为其曾到过北极。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序》中记载:“臣……曾随师主履行:北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很有可能是古代亚洲文献中对于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描写。东方朔的《神异经·北荒经》:“北方层冰万里,厚百丈,有溪鼠在冰下土中焉。行若鼠……”中所描述的“鼠”与现在惟一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麝牛非常相像。
由此大胆猜想格陵兰岛的冰人很可能是五帝时代派出的探险队遇到雪崩而遇难成员!后来全球变暖,岸边雪层融化,Saqqaq人被发现了。下图是格陵兰岛岸边冰山。

探险队成员发现了美洲,幸存队员并回到了古埃及,法老王随后决定向新大陆派出移民。不仅如此,古埃及人还建立了从中东到美洲的完美交通线! 后来某位法老更是决定把自己陵墓建到“纯阳之地”,可能就建在了在西伯利亚最北部的泰米尔半岛,这里离北极点最近,极昼时间最长,盗墓贼也很难光顾。而恩加纳桑人可能就是留下来的守陵人。而另外两个半岛上的科里亚克和Korea,或许另有共同目的。下篇博文将详细论述。

1986年,丹麦的一个考古队在格陵兰岛一个叫做魁克塔苏苏克(Qeqertasussuk)的永冻层发现了几簇古人类的头发,大约是4000年前。此后,这些头发一直在哥本哈根的丹麦自然史博物馆地下室的陈列柜里束之高阁。到2008年时候,哥本哈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艾斯克·威勒斯勒夫(Eske Wilerslev)意识到这些头发的重要性,决定对其提取DNA进行测试。母系mtDNA测试工作由M. Thomas P. Gilbert et al等进行,论文发表在2008年6月的《科学》杂志上。Y和常染色体测试和分析工作由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进行,中方参与研究机构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论文发表在2010年2月《自然》杂志上。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的丹麦研究小组是由威勒斯勒夫(Eske Wilerslev)领导。这个被研究的格陵兰冰人被命名为Saqqaq人。Saqqaq人是第一个被如此地深入进行基因测序的古DNA。
下图为Saqqaq人头发样本:

2 母系: mtDNA-D2a1
母系mtDNA研究论文标题:
Paleo-Eskimo mtDNA Genome Reveals Matrilineal Discontinuity in Greenland
古爱斯基摩 mtDNA 基因组揭示了格陵兰岛的母系不连续
论文地址: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0/5884/1787.abstract

论文主要结论:测试结果Saqqaq人mtDNA类型为D2a1,与今天的阿留申人的D2a1a、D2a2和俄罗斯斯最远端的Yuit(尤伊特)人D2a1b、D2a2(下图紫色),以及楚科奇人的D2a2具有最为接近的亲缘关系。而与今天格陵兰岛上的新爱斯基摩人(即因纽特人)的母系D3(下图绿色)和美洲原住民的母系D1(下图红色)距离较远。与柳岩的D4e1a母系分离年代估计应在5000-1万年之间。

阿留申人、楚科奇人、尤伊特人以及Saqqaq人采样地点:

论文最后得出: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earliest migrants into the New World's northern extremes derived from populations in the Bering Sea area and we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Native Americans or the later Neo-Eskimos that replaced them.
这个结果显示最早进入新大陆北端的移民与美洲原住民和后来替换Saqqaq人的新爱斯基摩人没有直接关系。
3 父系: Y-Q1a*
Y和常染研究论文标题:
Ancient human genome sequence of an extinct Palaeo-Eskimo
4000年前美洲移民的古基因组
论文地址: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3/n7282/pdf/nature08835.pdf
该论文被作为《自然》杂志封面被推荐:


萨卡克古人艺术复原图
下图显示头发样本以及冰人发现地点:

论文主要结论:
- Saqqaq人是典型黄种人。通过抗原突变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萨卡克古人的血型是A型,这种血型在西伯利亚东海岸到中国中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 Y类型为Q1a*,即还未分类的Q1a类型。(在高加索、堪察加半岛上科里亚特人、北美西北部的纳-得内人等人群中有Q1a*分布,新疆匈奴王庭古DNA有Q1a*, 可能会存在相匹配的类型。)
- 5500年前从西西伯利亚进入美洲的移民并不同于现代美洲原住民和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的兴起。这个结论与对mtDNA的研究结论一致。
4 常染分析
下图右上显示对欧洲人、亚洲人、美洲人基于常染基本成分分析图(PCA),横轴PC1成分用来区分西欧亚与东亚+美洲原住民,竖轴PC2用来捕获亚洲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的区别。

从欧亚美35个人群的492个体与Saqqaq人进行祖先成分对比分析,结果如上图中间C部分显示:
- Saqqaq人基因组含有三种成分:东亚,西北利亚,极地(见上图C放大部分最右边,分别用棕、黄、浅黄色表示)
- 在西北利亚、格陵兰和北美人群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西欧亚成分(白人)混入(C图蓝色部分),但是 Saqqaq人没有任何这种西欧亚成分。
- Saqqaq人也没有中南美人群的区别成分(深红色)。(Kets,Selkups,Chukchis有一些,来自于Q1a3的贡献)
- Saqqaq人与科里亚特人和楚科奇人最近。重要地,作为对比,现代格陵兰人(新爱斯基摩人)有美洲印第安人成分混入,但却缺少科里亚特人和楚科奇人的遗传因素。
萨卡克古人在亲缘上与西伯利亚东部的三类北极人,恩加纳桑人 (Nganasans)、科里亚克人 (Koryaks)和楚克其人(Chukchis)的血缘更为相近,这三类人被称为旧世界的北极人群。而萨卡克古人的亲缘与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较远,后两 者称为北美洲新世界(指格陵兰、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和南北美洲)的人群,也包括美洲土著Amerinds人,说纳得内语(Na-Dene)的印第安人 等。
科里亚克人和楚克其人(来自俄语,意为驯鹿放牧人)居住于西伯利亚最东面的楚柯加(Chukotka)和北堪察加,他们在陆上和海里捕猎食物,同时也放牧 驯鹿。恩加纳桑人则居住在西伯利亚北部的泰米尔半岛,离白令海峡约2000千米,是居住在最北面的旧世界人口,他们也以陆地狩猎和海洋捕猎为生。
5 争议:Saqqaq人是否为最早美洲移民?
南方周末曾对此研究做过报道,见:美洲人起源问题新发现。
论文的作者之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动植物基因组重测序项目负责人郭小森解释说,萨卡克古人是约4000年前生活于格陵兰、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 北部的一群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独立于今天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的祖先而迁徙到北美的,与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并非同一类人,他们各走各的路。郭小森说,“我们是将萨卡克古人,以及一些现代印第安人、因纽特人、西伯利亚人、中国汉族人以及欧洲人等世界各地的多个人种综合起来进行的人类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后做出的推断,从而得出萨卡克古人种群可能更早于美洲原住民的迁移。” 美洲原住民就是指美洲印第安人。
但今天人类学界影响广泛的“主流假说”是: 从亚洲到美洲有三次大迁徙,最早1.5万年前:
- 人类走出非洲后是最后到达美洲的,由北美再到南美。通过西伯利亚到达北美的最早时间是在1.5万年前,即第一次大迁徙,经由白令大陆桥(由冰川形成的)跨越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这些迁徙者成为今天大多 数南北美洲人的祖先。
- 另一次大移民,是说纳-得内语的西北美洲人先祖进行的,主要是靠舟船在6000-8000年前沿海岸线迁移。今天,西北美洲人主要是说纳得内语,包括纳瓦霍语和阿帕奇语。所以,纳得内语成为西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个语系。
- 最后一次就是新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大约1000年以前。爱斯基摩人中已经混入了不少C3b。
针对这里的分歧:人类学家认为约1.5万年前人类从西伯利亚到北美洲的迁徙是最早的,而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的研究人员则认为,5500年前 萨卡克古人从西伯利亚到格陵兰的迁徙有可能是人类最早的从亚洲到美洲的迁移。对此,郭小森的解释是,“关于萨卡克古人和美洲原住民迁移时间先后的问题,我们不做横向比较(指与其他人类学家的分析结论做比较),因为其他的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迁移时间的结论都是从其他方面分析推断出来的。”
从父系和母系以及常染等角度看,Koryak(科里亚克人)与Saqqaq人亲缘最近。科里亚克人中有10.3%的Q1a*分布,推测有可能与Saqqaq人的Q1a*属于同一类型。
科里亚克人现在只有8000多人,居住在堪察加半岛北部。他们与俄罗斯人在十八世纪接触,在1770年被打败,之后天花令他们人口大减。又常为其北邻楚克奇人(Chukchi)所袭扰。在18世纪中叶科里亚克人终于归顺俄国。1930年建立了科里亚克民族区,属俄罗斯联邦堪察加州。科里亚克人主要从事养鹿、猎捕海兽、捕鱼和狩猎。科里亚克人实行一夫一妻从父居的婚姻制和维持父系亲属关系。有人说韩国人叫Korea,音译也叫做科里亚,在名称渊源上或存在关系。

(科里亚克人在钻木取火)

7 格陵兰冰人猜想:五帝时代探险遇难者
根据新伊林人古埃及文明实际就是炎黄和夏朝文明。根据本博几年研究:黄帝此人不仅存在,其Y类型很有可能就是Q1a,“夏后氏苗裔”之匈奴王室是其后裔(新疆匈奴王庭古DNA有不少Q1a*)。而汉人中的特征单本群Q1a1正是古埃及人另一分支周人的主要Y类型。
根据网上资料信息:早在帝尧时代(公元前2333年至前 2234年)尧帝就派遣了一支北极科考队到达北极圈“不见日之处”,以测冬至日影。这只队伍由和叔率领,多为天文历法专家。但这个信息出自哪个古籍,我没有找到出处。另外中国古籍《山海经》信息明确表明黄帝时代曾派人进行四海探险,《山海经》就是这一探险产物。不仅如此,还留下了地图:

一个1916年出生于中国开封的外国人(Dr. Hendon M. Harris, Jr.)亨顿,于1972年在韩国的古董商店中买到了这张地图。据称这张地图是明朝时期中国或朝鲜准备送给日本国王的礼物,它在中国已经失传了,而在朝鲜保存了下来。而后经学者研究,这张地图就是根据中国神秘古籍《山海经》而作的。地图中标有“昆仑”以及美洲清晰可见。
甚至汉朝时东方朔都曾自称到过“纯阳之陵”,也就是北极极地周边,因为极昼(纯阳)是北极圈内的现象。有可能在北极圈内能够发现炎黄族系的陵墓。约前132年,东方朔约在22岁时,曾随汉武帝派遣的海上方士集团,到海外各地进行过海外探险旅行,有观点认为其曾到过北极。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序》中记载:“臣……曾随师主履行:北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很有可能是古代亚洲文献中对于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描写。东方朔的《神异经·北荒经》:“北方层冰万里,厚百丈,有溪鼠在冰下土中焉。行若鼠……”中所描述的“鼠”与现在惟一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麝牛非常相像。
由此大胆猜想格陵兰岛的冰人很可能是五帝时代派出的探险队遇到雪崩而遇难成员!后来全球变暖,岸边雪层融化,Saqqaq人被发现了。下图是格陵兰岛岸边冰山。

探险队成员发现了美洲,幸存队员并回到了古埃及,法老王随后决定向新大陆派出移民。不仅如此,古埃及人还建立了从中东到美洲的完美交通线! 后来某位法老更是决定把自己陵墓建到“纯阳之地”,可能就建在了在西伯利亚最北部的泰米尔半岛,这里离北极点最近,极昼时间最长,盗墓贼也很难光顾。而恩加纳桑人可能就是留下来的守陵人。而另外两个半岛上的科里亚克和Korea,或许另有共同目的。下篇博文将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