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环北太平洋沿岸人面岩画传播路线与传播人群

(2013-07-16 15:07:24)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种与迁徙
环北太平洋沿岸人面岩画传播路线与传播人群
武侠小说中经常描写有打前锋者一路沿途留下记号以供后面人员识别跟踪。然而在4000年前左右,在北环太平洋带,从中国到美洲沿途也有这样的记号,即人面岩画。具体的传播线路为贺兰山—阴山—红山—俄 罗斯远东黑龙江下游—阿留申群岛—加拿大—美国。

史前图形岩画,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发现,但仅以人面为表现对象的岩画,却只出现在环北太平洋的国家和地区 中,其它各洲没有或极少。在中国,有风格多样的岩画,人面岩画却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和系统。总长达数千公里。人面岩画是中国境内制作最精美,图象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岩画。另外南韩和俄罗斯东部的黑龙江流域也有少量,总共数量在五、六千幅。而同一类型的岩画也大量地出现在北美洲西海岸,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西海岸,经美国西部几个州,止于加州北部。遗址有230余处,数量也约5000余幅。也人说河南具茨山也有此类人面岩画,可惜我在网上没有找到这样的图片。

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宋耀良教授,多年倾注于史前岩画实地考察工作,根据他的描述,人面岩画在中国境内衍生出三大分布带 (注:总体上看与中国境内巨石文化带分布也较为一致
  • 一条是沿内蒙古高原与华北,河套平原的边缘线,从赤峰往西,沿各山脉的南麓,经狼山,阴山,到达巴丹吉林沙漠。
  • 一条是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经宁夏, 到甘肃,在两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众多遗址。
  • 一条则是从赤峰向南经江苏连云港,沿海岸线到达福建闽南和台湾万山。
环北太平洋沿岸人面岩画传播路线与传播人群
贺兰山太阳神岩画


环北太平洋沿岸人面岩画传播路线与传播人群
内蒙古阴山岩画

具有镌刻人面岩画宗教文化需要的中国史前居民,先经由赤峰,沿着大兴安岭东麓,到达黑龙江;再沿江而下,在乌苏里江河口和黑龙江下游,分别留下人面岩画遗 址;而后出海,在阿留申群岛上,以跳岛的方式,向美洲大陆前进。沿途携带刻有小型人面像的卵石,或就地制作此类图像。当登上美洲西海岸时,又恢复了在山岩 上制作人面岩画的传统。在沿海岸线向南传播至加州北部时,一路留下密集的人面岩画。这种密集人面岩画应该就是这个实用目的:为后来人指示迁徙路线。

1947 年,美国考古学家Robert Heizer发现了北美洲的第一个人面岩画址,位于阿拉斯加西南的科迪亚克岛上。这个岛在阿留申群岛东端,凿刻在面西海岸岩石上的百十来个图像,主要是一 种无轮廓人面像,即两眼带一嘴。在表现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在嘴的两角下方各凿有一个圆凹,大部分人面像都是如此表现,这其实是白令海峡地区,史前文化中一个基本图式。众多发掘出的骨、角器上,刻有的无轮廓人面嘴下都有两个小圆凹。

科迪亚克岛岩画的发现,意义同样重大,因为它是北美最西面的一个人面岩画址。其实,只要将这里的人面岩画与隔洋相望的黑龙江下游岩画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两者的相同。然而,那时人们的视野没有那么大,之后的近半个世纪来,也无人做这样的比较研究。时至上世纪70年代,美加学者在西海岸发现了众多而密集的人面岩画。这些发现指证着这样的事实:它们都有共同的宗教文化内涵,自成体系;其次,它们为传播所致,而且是贴着海岸窄窄地在南北上下几千公里内传播。


环北太平洋沿岸人面岩画传播路线与传播人群
无轮廓人面像,是北美西部印第安人岩画的主要题材。


环北太平洋沿岸人面岩画传播路线与传播人群
加拿大哥伦比亚岩画


根据分子人类学近年最新结果,在北美西北部纳-德内语系(英语:Na-Dené languages)人群中,其父系类型主要是Q,其中一类Q标记为:F746+, NWT01+, M120-,与汉人中特征单倍群Q1a1a1:F746+,NWT01+,M120+ , 具有极近的亲缘关系。人面岩画会是这类人群迁徙留下的标记吗? 当然母系mt-D4e1以及其下的D2a和D2b为Y-Q系主要“原配”母系成分之一,看来问题不大。

下表显示2013 Y-Q1a系新树:
Q 
  M242
�    Q*   -
�    Q1   P36.2, L232/S432, L273.1, L274
�   �    Q1*   -
�   �    Q1a   L472, L474, L528, MEH2
�   �    �    Q1a*   -
�   �    �    Q1a1   F1096, F1215, F1251, F3243
�   �    �   �    Q1a1*   -
�   �    �   �    Q1a1a   F746/NWT01
�   �    �   �        Q1a1a*   - (北美西北部纳-得内语系人群)
� 
  �    �   �    �    Q1a1a1   M120, M265/N14  (汉人特征单倍群)
�   �    �   �    Q1a1b   M25, M143 (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西亚)
�   �    �   �    �    Q1a1b*   -
�   �    �   �    �    Q1a1b1   L712
�   �    �   �    �   �    Q1a1b1*   -
�   �    �   �    �   �    Q1a1b1a   L713, L715, M365.3
�   �    �    Q1a2   L56/S324, L57, L892, L942, M346 (高加索,西北利亚,西班牙,中亚,巴基斯坦等)
�   �    �   �    Q1a2*   -
�   �    �   �    Q1a2a   L53/S326, L55, L213, L331, L475, L476
�   �    �   �    �    Q1a2a*   -
�   �    �   �    �    Q1a2a1   L54
�   �    �   �    �   �    Q1a2a1*   -
�   �    �   �    �   �    Q1a2a1a   CTS11969, CTS11970
�   �    �   �    �   �    �    Q1a2a1a*   -
�   �    �   �    �   �    �    Q1a2a1a1   L341.2, M3(中南美印第安人大群)
�   �    �   �    �   �    �    Q1a2a1a2   L804, L805 (英国,北欧,中亚,美洲)
�   �    �   �    �   �    Q1a2a1b   CTS1780, CTS2730, Z780
�   �    �   �    �   �    �    Q1a2a1b*   -
�   �    �   �    �   �    �    Q1a2a1b1   L191
�   �    �   �    �   �    �    Q1a2a1b2   L569, L570, L571
�   �    �   �    �   �    Q1a2a1c   L330, L334 (中亚,西伯利亚,东欧)
�   �    �   �    �   �    �    Q1a2a1c*   -
�   �    �   �    �   �    �    Q1a2a1c1   L329, L332, L333 (英国,法国)
�   �    �   �    Q1a2b   L940 (阿富汗)
�   �    �   �    �    Q1a2b*   -
�   �    �   �    �    Q1a2b1   L527, L529.1, L639 (英国、北欧)
�   �    �   �    �   �    Q1a2b1*   -
�   �    �   �    �   �    Q1a2b1a   L933, L938, L941
�   �    �   �    �   �    �    Q1a2b1a*   -
�   �    �   �    �   �    �    Q1a2b1a1   L939
�   �    �   �    Q1a2c   M323 (也门)

值得注意是,人面岩画还有一条线:从赤峰向南经江苏连云港,沿海岸线到达福建闽南和台湾万山。这不禁想起殷商侯喜部队率领军从山东安徽南下,可能到达福建和台湾,然后在福建和广东等地砍伐了大量涕竹做成竹筏出海,顺洋流漂流经“天之浮桥”到达美洲。这一路的人面岩画会有殷商后裔的贡献吗? 他们的Y类型主要应是Q1a2a(2013年以前命名是Q1a3a)。或者NWT01+就是先行者,而Q1a2a就是后来殷商逃亡沿途跟随者。从亚洲到北美的人面岩画带就是从亚洲到北美人群迁徙的千里交通线的沿途标识。另外,阿留申群岛西端连接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上也有较高频率的Y-Q1a*人群(好像还没有做过NWT01标记测试), 看上去象是看守“桥头堡”的。

根据玛雅人的传说,称从“天之浮桥”的“海上神路”来过十二个高文化的民族,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明。看来这一路留下的人面岩画应该是发挥了它的作用。但到美洲的估计只是十二个Q系家族。他们应该知道这其中的秘密:知道新大陆的存在,知道如何找到去新大陆的路线。




附文:人面岩画指证:中国人四千年前到达美洲  宋耀良

 

谁发现了美洲大陆?

大概只有哥伦布能肯定地回答。因为他处在一个对世界历史知识相对贫乏的时代。事实上,据考古研究,史前亚洲人不是一次性到达美洲;欧洲也不是一次发现新大陆。早在公元一千年时,北欧挪威的维京人,就在加拿大的东部建立过居住营地。

然而,史前中国人到达北美洲,应在距今四千年左右。证据是沿途留下了众多的人面岩画遗址。

1 两大洲都发现人面岩画

美洲的土著居民来自亚洲,这在体质人类学上,获得确证。但在文化人类学方面,长期以来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即没有在文化,宗教或艺术方面找到一种相同的形式或器物,广泛存在于亚洲和美洲两地。但是随着人面岩画研究的深入,出现了突破。

人面岩画被大量发现在东亚地区,主要在中国,另外南韩和俄罗斯东部的黑龙江流域也有少量。总共数量在五,六千幅。

同一类型的岩画也众多地出现在北美洲西海岸。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西海岸,经美国西部几个州,止于加州北部。遗址有230余处,数量五千余幅。

这些凿刻在两大洲山岩或礁石上的人岩画,具有共同的制作技法,构图特征,表现风格,以及对岩画凿刻地的要求。在遗址中也都出现三种相伴随的符号:太阳形,同心圆和众多的小圆凹。

史前岩画,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发现。但仅以人面为表现对象的岩画,却只出现在环北太平洋的国家和地区中。其它各洲没有或极少。在中国,有风格多样的岩画,人 面岩画却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和系统。虽然它没有集中在一个大的区域里,但它以连续线性的方式,构成三条大的传播带。总长达数千公里。

在北美洲,人面岩画却集中在一个大的同一的区域内,沿着阿拉斯加岛屿,沿海岸向南延展到北美中部。美国学者将北美洲岩画分为九大区域,人面岩画为一单独岩画区,称之为西北滨海岩画。

由此看来,只要在东亚和北美两大人面岩画区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这两大系统的岩画就贯通了,成为只因大洋而阻隔的同一岩画区。

2 最早发现的两个人面岩画遗址

最早发现的人面岩画址恰是这样的连接点。

在一百年前的1897 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次著名的称之为杰斯伯的探险活动,首次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作科学探险。考古学家劳夫在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的江边,发现了第一个人面岩画遗址。百余个人面形岩画凿刻在江边的大石头上。考古报告发表在1899 年的《人类学》刊物上。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亚洲最东面的一个人面岩画遗址。

五十年后的1947 年,美国考古学家海瑟发现了北美洲的第一个人面岩画址,位于阿拉斯加西南的科迪亚克岛上。这个岛在阿留申群岛东端。凿刻在面西海岸岩石上的百十来个图象, 主要是一种无轮廓人面像,即两眼带一嘴。在表现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在嘴的两角下方各凿有一个圆凹。大部分人面像都是如此表现。

这其实是白令海峡地区,史前文化中一个基本图式。众多发掘出的骨,角器上,刻有的无轮廓人面嘴下都有两个小圆凹。

科迪亚克岛岩画的发现,意义同样重大,因为它是北美最西面的一个人面岩画址。只要将这里的人面岩画与隔洋相望的黑龙江下游岩画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两者的相同。然而,那时人们的视域没有那么大,之后的近半个世纪来,也无人做这样的比较研究。毕竟认为只是一则孤例。

美加学者原先的主流观点

而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加学者在西海岸发现了众多而密集的人面岩画。这些发现指证着这样的事实:它们都有共同的宗教文化内涵,自成体系;其次,它们为传播所致,而且是贴着海岸窄窄地在南北几千公里内传播。

于是问题提了出来:它们怎样传播的,由北到南还是由南到北?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加学术界主流观点仍是,人面岩画由南往北传播。他们不能想象寒冷如阿拉斯加的地区,会出现一种具有强大动能和活力的文化因子,顽强 地沿海岸朝遥远的南方传播。而大洋彼岸他们又没有朝那里望一眼。于是一致地认为,是在西雅图和温哥华,史前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形成这种岩画文化,然后朝 北发展,到达阿留申群岛东端,一路留下众多人面岩画。

其中只有一位研究者,贝思 海尔女士,发出不同的声音。她是实地考察北美人面岩画最多的学者。自己有一条海船,同丈夫一起,断断续续,几十年来一个个岛地 沿西海岸寻找岩画。著有《太平洋西北海岸印第安岩画》。也许由于大量实地接触岩画,她感悟到:“在我们的岩画区域中,确实有些证据能够说明存在这样一种可 能性,即岩画的某些艺术传统,源之于古代中国的文明。这种文明曾扩散在环太平洋区域。”

然而,她只是加拿大温哥华岛上的一个地区图书馆管理员,她的声音无人重视。1993 年,我在哈佛大学做这项研究时,设法联系上了她,并寄去一本我新出版的有关中国人面岩画的专著。她十分激动地给我写信说,在1974 年完成她的著作后,就想收集亚洲和中国这方面的资料,“许多年前我重返剑桥大学,希望作这样的课题:环太平洋地区岩画研究。但是后来发觉无法完成这样的课题。因为要翻译中文和俄文的考古报告,实在太困难了。”

事实上不仅是语言,那时中国的人面岩画尚未发现。但是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学者,以其敏锐的悟性,感觉到中国存在这样的史前艺术。她邀请我到她那里考察岩画,但是在我即将动身时,她却遗憾地过世了。

4 中国人面岩画的三大分布带

岩画在中国大量发现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盖山林先生发现阴山岩画,短短十余年间,中国发现十万幅以上的各类岩画。人面岩画的发现也在其中。但是 各地在公布时,往往将其混淆在其他岩画中。确实,中国人面岩画没有出现在一个独立和同一的区域内。我是在实地考察中国当时几乎所有岩画遗址后,才发现它是 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以连续线性的方式,一个个遗址地传播,在中国境内衍生出三大分布带。

一条是沿内蒙古高原与华北,河套平原的边缘线,从赤峰往西,沿各山脉的南麓,经狼山,阴山,到达巴丹吉林沙漠。还有一条是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经宁夏, 到甘肃,在两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众多遗址。另一条则是从赤峰向南经江苏连云港,沿海岸线到达福建闽南和台湾万山。人面岩画是中国境内制作最精美,图象最 奇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岩画。

在如此广大地域内传播,岩画符式的规定性,基本格守如一,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五千年前凿刻在山里的人面岩画,在很多方面构成中国上古文明的源头。如 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岩画中的无轮廓人面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上古巫书《山海经》中很多记载,能在人面岩画遗址中得到印证。岩画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祖 先崇拜等观念,与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哲学相一致。甚至它的不少图形,成为某些与巫术和祭示有关汉字的祖形。

人面岩画正由于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文化原动力,才能翻山越海地传播。

5 相同的表现方式

最具有表现特征的北美科迪亚克人面岩画,是在嘴角下凿两个点。但这样的表现方式,是源于东北亚黑龙江下游的那个遗址。在那里有三种体现法:一是在人面鼻孔 下出现四个孔;二是将下面两个孔的距离拉开,分别凿在两边脸颊之中;第三种是将这两个圆凹降到嘴的两角之上,只是没有落到嘴角之下。

而这三种小圆点的表现方式在中国人面岩画中都有大量存在。尤其是两个圆点凿在两边脸颊中间,表现[4]的更为规范典型。不少龙山文化的玉器上都铭有此图。

在中国人面岩画与俄罗斯黑龙江下游遗址间的相同之处,则就更多。那遗址中的很多表现因素,如人面眉心纹,脸颊上的弧型刻纹,无轮廓人面的形状,都能在中国,尤其在赤峰地区的人面岩画址中找到。

1990 年,在大连郊区三面环海的北吴庄,发现一座六千年前的大型聚落遗址。出土有三片刻有人面图形的陶片。其中一个人面的嘴角下两侧各钻有一孔。与科迪亚克人面岩画中表现的相一致。

6 传播的途经与年代

翻开地图就能看到,在东北亚与西北美洲之间的大洋中,躺着一条有十几个岛屿构成的阿留申岛链。上个世纪的六十年带,美国考古学家在该岛链中的田那克岛,发 掘出二十块刻有图象的鹅卵石和三个人头雕像。其中五个卵石上刻有无轮廓人面像,一个残破卵石的人面图显示,两嘴角处都刻有一个小圆凹。极似黑龙江下游遗址 中的表现,两个小圆凹尚未落在嘴角下。到了更东面的科迪亚克岛,就落在嘴角下了。

卵石刻纹的年代为距今3100 年到1500 年。有一个骨质人头雕像,其嘴处理为一贯透性圆孔,甚似中国北吴庄遗址中一个陶刻人面图的表现。刻有无轮廓人面的卵石片,在阿留申的其他岛屿中也有发现。

由此可以推测,东北亚的人面岩画在向美洲西北海岸传播时,经由了阿留申群岛。现在想来,那是一个非常惊心动魄的过程。

具有镌刻人面岩画宗教文化需要的中国史前居民,先经由赤峰,沿着大兴安岭东麓,到达黑龙江;再沿江而下,在乌苏里江河口和黑龙江下游,分别留下人面岩画遗 址;而后出海,在阿留申群岛上,以跳岛的方式,向美洲大陆前进。沿途携带刻有小型人面像的卵石,或就地制作此类图像。当登上美洲西海岸时,又恢复了在山岩 上制作人面岩画的传统。在沿海岸线向南传播至加州北部时,一路留下密集的人面岩画。完成这个过程,大概要有数千年吧。

从考古发掘获知,在美洲西北海岸较大范围内出现,并数量一下增多的滨海冬季营地遗址,是从公元前两千年前后开始的。而这些遗址的发现,恰与人面岩画密集出现的区域相重叠。由此有理由认为,人面岩画从东北亚传播到美洲西北海岸的时代,应在这一时期,即距今四千年左右。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中心主任威廉 菲茨夫,是东北亚与西北美洲史前文化交流的权威。他两次邀请笔者去他博物馆演讲和研究,他评价道:“人面岩画不仅进一步证明了两大洲间史前的文化交流,同时把这种交流延伸到了中国。”

然而新的问题又提出:史前中国人为何要凿着人面岩画迁移到美洲去?他们何以知道在波涛汹涌的大洋彼岸,会有另一个大陆存在?

人面岩画以其神秘图形,留给现代人一个永久的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