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努力不成“碎嘴妈妈”

(2021-01-10 08:13:42)
标签:

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努力不成“碎嘴妈妈”

2021110  星期日   多云

“起床了!”“怎么还没起来?”“快点,再不起来就迟到了!”“快点来吃饭!”“快点做作业!”“东西怎么还没收拾好!”“上课要好好听,不要做小动作。”……

类似的话时时在妈妈和孩子之间响起。我们做妈妈的,真可谓是“苦口婆心”,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可是孩子呢?面对妈妈的“唠叨”,要么是假装听不见,要么是左耳进右耳出。因此,妈妈常有如此感慨:唉,天天和他(或她)说多少遍,就是不听!

心理学研究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碎嘴”呢?在此,提两个小建议:

一、  让“规矩”说话

【情景再现】

儿子沉浸在游戏世界里,妈妈在厨房里喊:儿子,准备吃饭了!过了几分钟,妈妈忙碌中抽出时间往儿子的方向瞥了一眼,发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心里的火苗燃起来了:“吃饭了,收东西!”儿子看了妈妈一眼,慢悠悠地回答:“我还想再玩一会儿!”“不行,吃过饭再玩!”“可是,我就想玩!”……于是,一场母子大战拉开帷幕。

类似的场景不仅仅发生在“喊吃饭”时,“叫起床”“叫出门”“叫睡觉”……日常生活中,时时可见!既然时时可见,也就代表很多后果可以预知,那么,作为妈妈,针对“预知”我们便可以预先和孩子商定好“规矩”,之后照章执行就行。

比如上面的“喊吃饭”问题。妈妈预先和儿子说好:待会妈妈会提前5分钟提醒你收玩具吃饭,到2分钟会再提醒一次。之后,如果你没来吃饭,就不再提醒了。那就得饿着肚子一直到下一餐,中间饿了可以喝点水,其余什么也不能吃。(特别指出:妈妈说的时候要和儿子有眼神交流,说完,让他再重复一遍,以确保他听到了。)之后,便只需要心平气和地照章执行就行——千万不要慈母心泛滥,看到他饿了,给他点零食垫垫肚子。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觉得原来妈妈定的规矩都只是摆设而已,长此以往,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荡然无存。

让“规矩”说话,避免了“唠叨”,也让孩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会了遵守规则——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避免过度关注

曾有家长问我:我要不要辞去工作,全身心地照顾孩子?我的建议是:不要。有句话叫:每个人都不应该失去自我!我,不仅是妈妈,不仅是妻子,不仅是老师,我更是自己。在忙碌之余,我应该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就是坐在那发发呆。假如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于孩子身上,你感觉自己是“奉献自我”,可对于孩子来说,你便是“桎梏”,会让孩子感觉喘不过气。这就让我想起,女儿有一次和我谈到她们班里的一个女同学。那位同学告诉她,她妈妈生妹妹前征求过她的意见,她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理由很简单:她觉得妈妈生了妹妹或弟弟后,就忙着照顾弟弟妹妹,就不会整天管着她。对于自己来说,当你全身心地付出之后,孩子就成了你全部的希望,你的价值感就需要从孩子身上去获取,因此当你发现孩子身上有一点点问题,你便会焦虑,便会难以接受,觉得你自己太失败了,然后便恶性循环!

正所谓:物极必反。避免“唠叨”,一定要避免“过度关注”,给孩子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给自己一些“自我”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