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2017-09-28 12:26:06)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有感而发 |
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建筑是孩子未来走向成功的奠基石之一。欧洲一位物理学家荣获诺贝尔奖后,有记者问他:“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学者答道:“是在幼儿园,我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这些。”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当然有其天才的素质,但在他看来,所有的素质都植根于人的幼儿期,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习惯,这才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东西。 而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以“幼儿阶段教什么”为题对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家长普遍重视和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而相对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忽略了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关爱,与人合作等良好品德的教育,家长的思想、观念离《纲要》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幼儿园要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使家庭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使之在教育观念上逐步与幼儿园达成共识。
为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我们组织开展了几期家长学校活动,分别针对幼儿阶段“教什么”“如何教”“何时教”开展专题讨论。活动中,把家长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家长充分互动,在讨论中逐步树立一种正确的观念,达成共识。 如,在“
针对家长在幼儿品德教育方面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一些普遍存在的幼儿品德现象,如《怎样尊重孩子?》、《如何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理智地爱孩子》等问题,我们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家长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活动前,教师与家长进行了充分沟通,有针对性的让有此方面教育经验的家长做好准备。活动中,家长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举实例、谈效果,摆观点、论经验,讲得具体实在、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加上教师适时点播,使家长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欣喜地发现家长的行为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更加关注班级活动了,活动收到了成效。
在家园共同实施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要努力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调,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由于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缺少伙伴群体,加上长辈对其娇惯成性,他们大多任性、自私,与自我为中心,造成交往困难,家长对此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指导家长用一些正确的行为和方法注重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群体优势,配合家庭开展一系列相应的活动。
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性发展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活动中,有小朋友摔倒了,及时把他扶起;小朋友生病了,给他端来一杯水,一起打电话问候;哪位小朋友过生日,大家都为他祝贺并献上自制的生日礼物……孩子在这些特殊的情境中良好品德习惯逐渐内化形成。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幼儿的良好品德习惯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因人施教地纠正和引导,设法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采取幼儿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特别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的配合。
家庭与幼儿园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实施同步教育,能够使孩子更快,更有效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教师孩子上了中班,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爱劳动的品质,开始尝试让孩子做值日,比如擦桌子、摆碗筷、浇花、整理图书等。家长了解了活动计划后,在家里也让孩子练习做这些事情。教孩子收拾玩具,如果孩子不会,家长会一遍遍地示范,手把手地教,利用个别教育优势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样,在家园配合,同步教育下,孩子很快养形成良好品德习惯。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园互动,把品德教育真正融入幼儿生活。
幼儿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每一种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一种行业都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