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的教育》读后感

(2022-09-30 17:57:43)
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家长除了上班还要帮孩子批作业,要老师干什么,曾经我一直以为这样的现象,这样的言辞是对老师的污蔑,因为看看身边的老师们,从来都在埋头苦干,为学生的回家作业奋斗,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奋斗,从不曾求助过家长,后来发现,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全都蓝家长。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学生累,家长累,老师也累,都再说减负,可是有何曾真正减负过。也不禁让我思考,教育究竟是什么?
翻来唐江澎老师的《好的教育》我豁然开朗。“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这是唐江澎关于“好的教育”生动的诠释,这番话在网络上广为传布、引发热议,不禁也让我深思:“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灵魂的最终目的地在哪儿?”
“唯分数论”“教育攀比”造成了家长,老师,学生的焦虑,加重了教育负担,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违背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唐江澎校长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教育不能排斥分数,也不应止于分数”“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明天的大考”。育人和分数这两者不该成立对立面,应该是互相牵拉的关系,没有分数的育人目标是空洞的,而分数也不能衡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回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更不能用成绩好坏来衡量学生阶段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让课堂变成做题讲题的载体,不能把课堂打造成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模式,每个人都是发展中的人,我们不能培养一批批的“考试机器”。我们的教育应该渗透进学生的灵魂,培养“幸福的优秀人才”,让学生能有发现美的眼睛、追求幸福的能力以及独特的创造力。学生只有在学业与学术、品性与品位、适应力和胜任力等方面得到均衡而充分的发展,既有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也要有改造这个世界的创造能力。
唐校长说的“常识”是朴素的真理,而落实这些真理,需要坚守教育理想信念,传承优秀教育传统,自觉实践教育传统,自觉实践教育要求,努力变革育人方式,心无旁骛坚持改革。我们要向成功的教育学经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实现教学做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样发展。而不能无的放矢,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注重培养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使孩子们成为生命旺盛、身心健康者,精神高贵、使命担当者、智慧卓越者、终身学习者、情感丰满、优雅生活者。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一周感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