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医生,对于护士,每个人都与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要求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国三级医院的各个病房都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占60%病房的地市级医院的比例不低于80%,县级医院不低于40%。(3月18日《京华时报》)
这世上,硬要说人们与某行业关联度最高,想必非医疗莫属。多年来,关于医疗改革、资源分配、医患矛盾等医疗话题可谓庙堂坊间的探讨焦点,无他,因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之息息相关。
关于医生,新闻点有增无减;关于护士,却鲜有问津。此次《通知》明确指出,拟从政策层面,进一步要求“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众所周知,有过就诊经历的人大概知道,护士承担着打针输液、咨询问诊等具体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有的病患甚至比医生接触还多,既如此,日复一日便会出现护士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态度傲慢,爱理不理,没有耐心,一副马脸……据某门户网站的民调显示,超80%的患者在医院遇到过护士服务质量下降的现象。可是,两部委联合发文又能不能改善护士的服务态度呢?对此,广大网友“并不买账”:超68%的网友认为,下发文件难以解决多年的沉积问题,也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纵观其里,这背后折射出当前医疗体制下所呈现的种种问题。
犹记得,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南丁格尔有云:“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这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如出一辙,他们都从医疗本源上发出震耳发聩的声音: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应该说,护士的服务态度问题,只是一个表象。两部委发文要求改善护士服务态度,在立意和初衷上无可厚非。硬性下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各级医疗机构的护士服务态度得到改善。但仅做到如此,或许远远不够。
了解医疗行业的人应该知道,作为技术人员,要求护士具备很强的专业水平。在我国,绝大部分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且不论正常的工作作息时间,加班常态化也是其工作外的“必备课”,更为重要的是,她们同样要面临棘手的医患矛盾问题,“医闹”在更多的时候也不会分谁是医生谁是护士以及到底是谁的责任。因此,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离不开提高这个职业“高收入”。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我国医疗体制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问题,细化地说,就在于以药养医和分级诊疗两大突出矛盾,同时,这两个矛盾也滋生了护士服务态度傲慢等后续问题。提高待遇是一码事,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改善医患关系,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护士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及质量的评价机制才是关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