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何需要睡眠?

(2015-03-21 11:44:01)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6a351f83gw1eqd717y9hdj20sg0lctkt.jpg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经地义?
        关于睡眠,每个人都拥有足够丰富的经验,毕竟,平均来说,我们一生中约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我们都知道,良好的睡眠,让人第二天精神抖擞,否则难免哈欠连天,做什么事都没有效率,糟糕的精神状态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性格,让我们暴躁易怒。但除此之外,关于睡眠,难道还有什么其它值得了解的知识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

        从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不睡,也干不了什么别的。但身处现代文明的我们,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某种特别的训练,大幅度缩短睡眠时间,或者干脆不睡,无异于大幅度延长我们的有效寿命,比多活五年十年还要实惠。人究竟能维持多长时间不睡?也就成为一个值得传媒关注的话题。

        1965年,17岁的兰迪·加德纳,决心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加德纳显示出有打破记录的潜质时,斯坦福大学研究睡眠的科学家,迅速出动,派出了一个观测组,加入到记者和电视台摄像师之中。年轻的加德纳维持了长达264小时的清醒状态,打破了此前的纪录,并且在最后一夜他还与观测组的负责人德门特打了一场单对单的篮球赛,并取得胜利。事后,德门特评价说,要熬过周期降临的睡眠之歌,剧烈运动是最好的办法。这意味着要想创下新的记录,你必须体能充沛,这显然超过了大多数人的能力。

        虽然,随后的观察显示加德纳并没有因此出现什么急性健康上的问题。但至少动物实验显示,持续的睡眠剥夺将导致实验动物死亡,狗大约只能坚持5~7天,比加德纳差一些,但大鼠则长达2~3周。

        尸检显示,动物脏器并没有出现任何显著的损伤。最终,死亡原因被笼统的推测为,身体维持内环境稳定性的系统——大脑的某些中枢——只能在睡眠状态时才能进行自我维护。一旦长时间持续性的剥夺睡眠,该系统的调节就会紊乱,最终导致身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动物猝死,这时身体的其它重要脏器的解剖结构虽然依然完好,但其功能已经彻底紊乱。

http://ww3/large/6a351f83gw1eqd74rbvcwj20df09ujse.jpg

动物实验显示,长时间的睡眠剥夺,导致体温中枢功能失常

        其后,体温中枢的调节异常,迅速被后续实验揭示出来。长期剥夺睡眠的大鼠,偏爱50°C的环境,而正常睡眠的大鼠则对此高温避之唯恐不及。但除此之外,研究者尚未发现有过于异常之处,但体温中枢的紊乱或许不能解释死亡,关于睡眠和死亡的联接,还等待着研究者逐一破解。

http://ww2/large/6a351f83gw1eqd77y5r1wj20br0hsq6k.jpg

没有兴奋剂的加持
人族士兵不堪一击

        事实上,压缩睡眠时间,对多国军方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为此军方做了众多实验。然而,研究睡眠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实验无一真正成功。即便那些似乎通过训练,将睡眠时间成功压缩的受试者,在研究者看来,这些自称成功的受试者在白天的状态远谈不上正常。实际上,当睡眠时间被一步步缩短后,士兵们的情绪开始波动,体能也有所下降,某些人甚至会在研究者面前陷入短暂入睡状态,然后他们还坚称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呢。

那么为了维持健康,我们究竟需要睡多久?

        这个问题,即便在睡眠研究专家中,也众说纷纭。总的来说,人群中有两种人,短睡眠者和长睡眠者。在知名人士中,爱迪生是最著名的短睡眠者,他完全无法理解其它人为何需要睡那么长时间,实际上,他曾经称他们都是傻瓜,但如果他知道爱因斯坦是长睡眠者,那他多半会收回自己的言论。

        在可信的记录中,最短睡眠者的冠军,无疑是伦敦的一位70岁的退休护士,她每晚只需睡一小时。多数研究者相信,人类维持正常状态,所需的睡眠时间从4.5小时到10.5小时不等,大致呈正态分布。实际上,你究竟需要睡多长时间,这取决于你的年龄和遗传背景。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只要你白天感到疲乏、困倦,那就是睡眠不足。但如果你就是一位短睡眠者,无论睡得有多少,只要始终精力充沛,至少没有显著的困倦感,你就勿需去听每日睡够八小时的陈词滥调。

        但现在的问题是,在现代文明的压力之下,几乎所有的长睡眠者都面临睡眠不足的问题。对于睡眠不足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它们尚不足以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化。因为,周期性的假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平时的睡眠不足。

        然而,在许多人抱怨睡不够时,世界上一些人却深受失眠的困扰。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睡眠研究者并未破解原发性失眠的秘密。

        多数失眠者的起因是生活中的压力事件,一些失眠者的问题在于,当相应的压力消失后,失眠却依然挥之不去。对于,这些“条件反射性”失眠者,研究者发现,这些人一旦换个地方睡觉,比如睡眠研究室,即便全身连上探测的电线,他们都会睡得十分香甜。

        对此,专家们的建议是,如果要彻底治愈这类失眠,那你必须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如定时睡觉和起床,白天尽可能不睡,傍晚不要激烈运动等,并且不要滥用安眠药,但如果你必须服用的话,那就应该定时服用,不要试图尝试尽量不服用安眠药,仅依靠自己睡着。睡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越是主观想睡着,人就反而越是兴奋,然后就真的睡不着了。

http://ww4/large/6a351f83gw1eqd7acnh21j20b407ut9d.jpg

松果体不仅能释放褪黑素让我们入睡
还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但其抗肿瘤功能以及和良好睡眠之间的关系
还需要更多研究

        虽然,我们已经观察到脑电波的变化以及褪黑素的作用,但正常入睡的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睡眠研究专家们来说,也依然还是个秘密,至今,我们也只能从理论上非常笼统而模糊地谈论这一过程。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像控制电灯开关那样控制这一过程,围绕着睡眠的诸多烦恼,也许会迎刃而解吧,笔者正是一位需要长时间准备才能入睡的人,这直接导致不到精疲力尽不想上床入眠,但糟糕的是过于精疲力竭有时候会累得连觉都睡不着啊,似乎入睡还需要一些体能?

附:在保证了基本睡眠时间后,依然困倦,则有必要考虑是否存在睡眠呼吸障碍综合症(最常见于睡觉打呼噜的人群中)。

http://s14/large/001WAwQbgy6Isg7GnpPb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