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意识”给出最优决断?

(2014-04-24 18:59:36)
标签:

杂谈

在了解基本资料或自己尽可能搜集到的基本资料后,面对难题,有人喜欢闭目沉思,有人则喜欢一边踱步一边思考。但近年来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告诉我们,在已经尽可能地充分了解了错综复杂的资料后,你需要让大脑进入某种无意识状态,简单地说,就是暂时忘记它,去做一些别的简单而不相关的事情,比如去玩玩最近非常热门的小游戏flappy bird。然后,你的大脑最终会给出“最佳”方案。

无意识一词,是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创,自从他与弗洛伊德在梦该如何解析一事上决裂之后,他所创造的这个词汇,经历数十年的时间,已经广为流传。但多年来并无任何特别的科学上的证据。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如今该领域的众多科学家认为,特定的无意识状态——并不需要进入神秘莫测的梦境——很可能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未见得符合荣格的确切原意。

回顾科学史,人们尤其对有机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的圆环结构一事津津乐道,据凯库勒自述,他昼夜思考苯的结构而不得的时候,在马车中打盹时梦见一条蛇正在吞自己的尾巴,醒来后,他就此顿悟苯的分子结构。事实上,多年来,许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不同的场合或多或少都会提及,那非同寻常的奇思妙想是如何偶然间涌现到自己脑海中的。

http://s3/mw690/001WAwQbgy6ImnpgE3U42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需胡思乱想就能在某个领域提出重大创新思想,或不深入了解基本资料就胡乱做出重大决策。正如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今天的研究,只不过是再说,如何准备好你的头脑,或许有些小小的技巧。

2006年,荷兰心理学家雅普·狄克斯特霍伊斯(Ap Dijksterhuis)做了一个实验,他发给志愿者们一张关于各类型汽车特性的清单,让他们随后对这些汽车的质量进行评估。不过,在做出最终决定前,雅普将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要求他们花四分钟的时间,回忆刚才所了解到的信息;另一组则干些无关紧要的简单事情。他发现,反倒是那些注意力被转移去干其它不相关事情的小组,他们给出的评估更接近真实情况。类似的心理学实验不少,无论怎么把参加者随机化分组,总是出现类似的结果。但为什么会这样?

如今,伴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心理学家们发现,人类的思考,的确可分为两个层次,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考层次。因为,它们所涉及的脑区大有差别,几乎是毫不重叠,这让我们得以利用强大的机器,一窥其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我们的大脑是多核心CPU,并且当然是个多任务系统,它掌控着全身,此前科学家多认为,复杂的理性问题由有意识的层面负责处理。但现在看来,即便是复杂的理性决策,也同样涉及到大脑的无意识模块。由意识前台输入资料,然后在后台解决,当答案出现的时候,它会弹出一个窗口来告诉你!当然,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事,一旦发生,当事者很难忘记。正如,诗词名句中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就现实而言,心理学家们的建议是,在详细了解基本情况后,准备做出最终决断前,再给大脑一点无意识的思考时间。你需要暂时忘记问题,去做一些简单但吸引注意力的毫不相干的小事情,比如文首所提到的flappy bird这样的小游戏,它不会浪费你太多时间。然后再回头来做出最终决断,至少对多数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而言,这时候的决断明显更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