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small/6a345eb2gbf8904982dae&6905月7日上午,我们学校一行五人前往同济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去参加
Harlene Anderson 博士在同济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合作取向治疗的督导和教育:有影响力的关系和对话”。之前,校长给我们简单做过介绍,为期三天的讲座将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叫我们“全速武装”,安排好班级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座中……力争做到开拓视野,学有所用……
看了一下工作坊的时间和安排,原来这次课是台湾叙事治疗大师吴熙娟倾力推崇此次课程,吴老师特配合Harlene老师的讲课内容举办一天的“坊中坊”,主题为“合作取向治疗在中国家庭中的应用”。原本了解到吴熙娟是偶然在杂志《读者》上看到介绍,当时介绍的身份是婚姻家庭专家,对其知之甚少,但是我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和激动,在出发之前“百度”了一下吴熙娟老师,或多或少为今天听吴老师的讲座稍作了一点“铺垫”,做到心中有点数。(吴熙娟,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家族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2005年回台定居,多次举办叙事治疗的演讲及工作坊,在台湾掀起学习叙事治疗的热潮,受到台湾专业人士和心理咨询师的推崇。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吴熙娟老师应华夏心理教育中心之邀,两次来到北京,开办叙事治疗工作坊,把叙事疗法带到中国内地)。
时隔五年,吴老师再次来到大陆,我们终于成了目睹和聆听大师的幸运者。停好车,绕过大学生宿舍,穿越了同济的绿茵场,我们来到了位于四楼的同济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整个会场已经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学员,只见吴老师面带笑容,一一向陆续来到的学员问候和打招呼,俨然看不出所谓的大师的架子,我心里嘀咕着,或大师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我们边和吴老师打着招呼,边抓紧时机占据有利位置……终于,我们的课开始了!
鲜花,音乐,烛光,吴老师特有的上课氛围,让我们每一个学员着实放松了一把,一种温柔,温和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surprise,原来上课可以是这样的……仔细端详了一下,吴老师和百度上的照片差不离,看起来是那么柔弱的一个人,甚至感觉有点病怏怏的,但是没有关系,她在鲜花和烛光的簇拥之中,像鲜花一样似乎自然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像蜡烛一样飘洒出微微的暖暖的光亮。身居课堂中的我,猛然觉得,她不是一个大师,不是一个老师,只是一个幽雅的和我们做着温馨对话的女人。
终于,听到了她的声音。最特别的在于她的声音了。柔软、柔和,但绝不柔弱。声音和别的不同,如果鲜花、蜡烛都是可以布置的话,如果外貌可以打扮装饰的话,如果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的话,人的声音则是内在的,从她的身体里由内而外散发。她的声音柔和的让你心也变得柔和,柔和的让你温暖,柔和的让你感动,柔和的让你hold不住……我沉思着,柔和、柔软没什么不好,她会让你更加敏感、敏锐,会让你可以更多地感觉世界,或许,这样你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收获,更丰富。我在想着:抛开所有的思想和技术,抛开叙事治疗,只是单纯地坐在她的身边,和她对着话,或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吴老师的讲课,可以说眼神里也都是笑意,语气里都是欣羡,熙娟老师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女人,这种幸福,通过她柔和优雅的举止透露出来,通过她娓娓道来的故事传达出来,在这天的工作坊中,她聆听学员们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学员们不仅亲近了她,也熟悉了她的家人,上海的妹妹,台湾的刚去世的老父亲,还有一直形影相伴的先生……
吴老师讲到了:“将自己的缺点和失败当做是帮助自己学习和努力的指标,感谢缺点和失败带给自己努力的方向;……感谢你的亲人和爱人愿意和你吵架,起冲突,吵架和冲突是生命的力量,会为关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学会聆听;学会在关系中的对话;学会分享……
我突然发现,叙事治疗背后真正蕴藏着的是深厚的哲学背景。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我恍然大悟:“原来事情也可以这样看!”
接下来的Harlene Anderson博士,她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吗?要不熙娟老师怎么会如此推崇她呢?我期待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