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汶川,那些不能被遗忘的时光
(2011-05-17 10:21:49)
标签:
汶川心理自助拆掉思维里的墙情感 |
汶川,汶川,那些不能被遗忘的时光
作者:新精英机构 吕斯文
随着时钟指向2011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距离那场刺痛每一颗中国心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三”是一个特别的数字,《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年前的时候,我和同事以心理志愿者的身份第一时间参与了抗震救灾的工作,在这三年之中,社会各界该慰问的慰问了,该义演的义演了;该重建的重建了,该捐款的,我想差不多是都捐款了。在三年后的今天,当那些张牙舞爪的表演作秀,和单反定焦镜头下的精心摆拍随着时光褪去之后,我们终于有机会以一种理智、平静和客观的态度,重新去回顾和体味当年地震之后遇到的那些人、发生的那些事。这不仅仅是一种对于历史和事实的尊重,更直接的意义是,援引部分专家的论断,“地球开始进入地震多发期”,也许对于过去经历和经验的总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未知的未来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
余震新解
我和我的同事受成都共青团的委托,前往四川省德阳市的一所中学,为那里的一百多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们进行心理援助工作。第一眼见到这群孩子的时候,你绝对不会认为他们是一群刚刚经历那样惨重的灾难,直面生死的灾民。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谦和、平静,除了遇见陌生人时表现出来的羞涩,部分孩子还会走过来主动和你开玩笑。很显然,对于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从容和淡定仅仅是表面上的伪装。内心之中,这是一群吓坏了的“惊弓之鸟”。很多孩子从原有的活泼好动变得沉默寡言,并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变慢等一系列典型的震后表现。详情见下表:
德阳市某中学高三学生灾后出现症状 |
|
项目 |
百分比 |
注意力不集中 |
65.90% |
莫名疲倦 |
57.90% |
心情高低起伏 |
53.20% |
感到内心无助 |
48.40% |
神经过敏 |
46.00% |
害怕提及地震相关信息 |
42.90% |
记忆力不好 |
42.90% |
失眠 |
26.20% |
觉得无助 |
25.40% |
觉得内疚,良心不安 |
16.70% |
抱怨愤怒 |
15.90% |
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 |
14.30% |
噩梦 |
11.10% |
以上数据是根据针对该中学高三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所得。
这个时候,游戏成为了打开孩子们心中的枷锁,重新构建自信的重要工具。于是,在进驻该中学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决定带领孩子们来到操场进行拓展训练。在某一个游戏环节中,我要求孩子们围成一圈,在听到口令后,集体转身向后跑去。当孩子们转身开始奔跑之时,奇特的一幕出现了,许多操场旁边的人也拼命的向操场或其他空旷地飞奔。是的,他们以为余震又来了。类似的情况在之后的几天也接连出现。我们在另一所中学为300多名孩子讲课的时候,一把突然碰倒的椅子,让学生和老师刹那间四散奔逃。余震,成为此时此刻最大的敌人,甚至超过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高考。
余震,没有明确的可预估的时间点,危机似乎始终弥漫在空气之中,你不知它会在何时偷袭你,也无法判断它的威力,它煎熬着每一个灾区人的神经,让你寝食难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给学生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可以超过地震本身,因为他们陷入了一个心智模式上的负向死循环。如下图:
消极负向 |
这种心智模式上的负向死循环就像是一台24小时持续播放恐怖片的永动机一样,会让每一个的心理状态不断的走向低谷。因此,扭转这种负向的自我催眠,加入积极的因素,将其转变为正向的持续循环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同学之间传递这样一段话术:
“地震就像是一个被反复剧烈摇晃之后的可乐瓶,你第一次打开它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剧烈的喷发反应。这时你赶紧把瓶盖拧紧,可乐瓶暂时的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次拧开瓶盖的时候,依然会有一些气体喷发出来,但是,激烈程度远远小于第一次,更加重要的是,它会呈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结果,因为内部的压力逐渐释放完毕了。这就是余震。”
我们不断的将上面的话术讲给学生听,并让住在同一个帐篷的学生之间互相讲。反复几次之后,学生们形成了新的心智模式。如下图:
积极正向 |
当那些学生们形成了这样的正向持续循环的心智模式之后,内心的压力和对于地震的恐惧感便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得到缓解。对比前后两种心智模式,同样的人面对的都是相同的客观情况——余震。但是,经过内心的加工和处理之后,便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一种是痛苦持续加重,另一种是灾难正在远去,明天更加美好。汶川地震一共引发3.0级以上余震86403次,这也就意味着上述的心智模式循环发生了8万余次。显而易见,持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如今面对地震的态度将产生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心智模式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不会哭的孩子
是的,小Z确实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孩子,这样的遭遇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也必将留下一辈子的阴影。他当时的痛苦,并不仅仅源于同学好友的逝去,更源于一种深深的自责,而这种自责其实对于他所造成的伤害更大。我们同样通过心智模式的方式对他的这种自责进行分析。如下图:
深深的痛苦和自责 |
从表面上看,小Z是一个很有爱心、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孩子,他为没能救出埋在残垣断壁之下的同学而深深的自责,他因希望为失去的同学们留下一滴泪水却不可得而深深的自责。但是,稍有常识的人就会敏锐的发现,其实这个孩子陷入了一种“过度负责的状态”。人在面对不常见的突发事件,大脑都会出现几秒钟的空白期,在这个空白期中,基本不会有任何合理的反馈或行动。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工作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川渝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山多路窄,重型机械无法迅速进入灾区第一线。在没有重型救援机械的协助下,徒手搬开石块救出同学的几率几乎为零。现实一点的说,在当时的那种客观情况下,能保住性命就已经是一种成功,而对于废墟之下的人来讲,更多的是束手无策。
所以说,小Z陷入了一种“过度负责的状态”,而这种状态背后的原因则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无我之人”的心智模式。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当一个团队的工作出现问题时,他会主动站出来承担所有的责任,认为问题出在他身上。就算问题的出现和他八竿子打不着,他也要追认一个“领导责任”,这种过度负责的状态就是典型的“无我之人”的模式。在这种模式背后,实际上暗含着许多有趣的心理动机。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希望通过这种对责任的“大包大揽”换取别人对他的赞扬和称道,事实上是一种虚荣心而非责任心的体现。又比如,一个人可能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完美主义”情结,误以为当自己的工作做得足够完美的时候,结果就会完美,而不会出现各种问题。实际上这是“无我之人”的典型表现:当一个人对外界的人或事物过度负责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的忽视和不负责。一个人的关注度是有限的,当他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面的时候,便渐渐忽视了自身的问题。同样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无穷的,以至于可以将事情做完美的时候,自身就陷入了一种不完美的死循环。
上文中的小Z便是“无我之人”,他之所以无法为逝去的同伴留下一滴泪水,是因为他将沉重的悲痛深度的内化,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无法得到释放。这是灾后典型的心理问题之一。所以,我给小Z的建议是,与其现在每天为了没能帮助到别人而深深的自责,还不如先花心思帮助好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先治愈好自己的创伤,再去思考如何为别人做得更多。同样的,如果下次你在女生寝室楼下看到一个男生酒气熏天、痛哭流涕的对着某个女生喊“我要给你幸福”,你该给他的建议就是:想给别人幸福?先让自己过得幸福吧。
高考?地震?太好了!
地震之后的灾民生活得很难,灾民之中要参加高考的孩子们更难。还有20多天就高考了,其他地方的孩子们天天忙于家教补习、上香求签、畅想大学美好生活的时候,这里的孩子面临得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失去了父母、家人、同学甚至老师;他们的教材压在废墟下面,勉强挖出来的几本书不仅支离破碎,甚至血迹斑斑。孩子们看到一道题选C,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参考书没有了,同学没有了,老师也没有了……他们只能握着仅有的那几本书,坐在露天的操场上,仰望着天,也许天知道答案。如果下雨了,还要换一个地方继续学习。就在我们离开灾区的那一天,还看到4个孩子拎着牛奶去医院看望刚刚截肢的同学,他们要商量如何帮助他参加高考。就是这样,他们变成了高考的游击队,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住校生,只能用别人的教材去拼凑自己的梦想,我还曾经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斯文哥,我的考号是14,我对数字很敏感、我很害怕。”
“你按照简谱去读读看就好啦!”我回信说。
“我不懂啊。”
“简谱的14就是“哆发”,说你考试都发呢!”
过了一会,短信回了过来:
“哥,其实我懂的,谢谢你。:)”
可见,地震摧毁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教室、家庭,更摧毁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100多名孩子在我们面前复习功课,但是真正能全身心投入的不足1/5。是的,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和强大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专心复习。更多的孩子在私下给我这样的反馈,“我们这所学校本来就一般,能考上好大学的学生特别少,我本来也没那个实力。之前复习的时候家里给的压力挺大的,现在反而觉得好了,这样的条件下更不可能考出好成绩,也就无所谓了。”这个孩子内心的声音是:高考吗?地震了!太好了!当一个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智模式之后,后面会发生的事情你也能猜到。多年之后,一个生活不尽如人意的人,整日浑浑噩噩,借酒浇愁。如果你问他,他会给你讲出这样的故事。“当年我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是,高考那年赶上了地震,一切全毁了,结果就成了今天这样,如果不是因为地震,我会过得非常好。”这样的倾诉你是不是很耳熟,这样的句式是不是随处可见。其实,你可以把这句话中的“地震”两字任意替换,比如非典、台风、洪水、车祸等等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都会留下一群无辜的受害者。然而,受害者就一定要有“受害者”心态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受害者心态”随处可见。有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中这样描述这种心智模式: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你很容易从人群中间辨认出他们。因为他们面带怨气,讲话使用虚拟语气加过去完成时。比如,假如不是因为地震,我当初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
在过去或现在的生活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扮演过“受害者”的角色,为什么?因为很爽!如果所有的“受害者”聚集在一起,那一定是个天堂。在这个天堂里,我们可以:推卸责任,今天迟到是因为天气不好,我还被淋了雨;安心做坏事,大家闯红灯,我也没注意,就跟着闯了;获得帮助和同情,我失恋了,好难过,都没心思干活了,你帮我把事情做了吧……正是由于有那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总是对此恋恋不舍。没有人想当命运的奴隶,除非这个奴隶有不少的好处。然而,当你选择成为“受害者”,最后你终将成为受害者。
就像汶川的那些准备高考的孩子们一样,没有人会真正为他们的高考结果负责,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真正能为他们今后的生活负责,除了他们自己。当他们已经面对不公平的起跑线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终点线上赢回来。这便是我在高考之前一遍又一遍对他们重复的话,也是我想分享给很多朋友的话。
梦想总是温暖的
距离那场“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这三年之中,我们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也成功的抵挡住了又一轮金融海啸。这三年之中,我始终坚信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是充满梦想的。因为,在3年前的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学里,那样一群饱受磨难的孩子们,对于未来也依然是饱含梦想和希望的。如下图:
考上大学 |
具体的职业 |
环游世界 |
帮助别人 |
其他 |
重建家园 |
19.17% |
23.33% |
23.33% |
12.50% |
17.50% |
4.17% |
23 |
28 |
28 |
15 |
21 |
5 |
他们依然渴望环游世界,他们不仅想到重建家园,更渴望帮助更多的人。这也让我在生活的低谷中一次次的鼓舞起了信心和勇气。梦想总是温暖的,3年过去了,不知道当初德阳市的那群孩子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衷心的祝福他们好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