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竹盛:通胀治理,除了决心还应有耐心
(2011-09-05 23:04:44)通胀治理,除了决心还应有耐心
叶竹盛
刊于南都深评9月6日
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很多地区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困扰。香港上周才开始向市民发放6000港币的纾困金,前日便有5000港人上街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更有力措施,遏制通胀,保障民生,特别是保证市民的住房福利(南方都市报昨日报道)。据预计,今年香港的整体通胀率将超过4.5%,是过去二十年来最严重的情况。市民在日常消费和住房租售方面感受到的通胀最为严重。
香港是开放的经济体系,其全球经济联系较为均衡,因此较少直接受周边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但是在目前全球普遍通胀的情况下,香港也无法独善其身。尽管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的通胀率已算是处于低位,例如印度今年初的通胀率高达8%,越南高达12%,新加坡也高达5.5%,但由于香港经济结构的单调和贫富上的悬殊,通胀对香港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不小。
首当其冲就是香港的低收入人群。除承受大幅上涨的食品价格以外,今年攀升至1997年高点以上的房价也使未购房的港人叫苦连天。与此同时,为配合宏观经济形势,香港的政府公屋和居屋建设速度一直落后于需求数量。所以大量港人将更难以购房置业,甚至无法负担随房价高企的房租。
当然,香港的通货膨胀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政府决策失误。但显然政府有责任改善因为通胀而每况日下的民生。只是,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政府在采取措施之时,除了必要的决心以外,更重要的恐怕是耐心。港府所能做的,更多的是最大程度上缓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也就是减少通胀对经济弱势群体的影响,而不是压制通货膨胀。如前文所述,香港的通胀首先是全球经济的投射,而主要不是内部经济形势造成的。
但这里又有一个矛盾。香港是自由经济体,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陷入高达10%的通胀率之时,政府也只是采取了很少的应对措施。如果片面采取强硬姿态压制通胀,或者大量补贴弱势群体,是否有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的衰退?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首任特首董建华最重要的施政纲领之一就是任内建设八万五千套政府房屋。香港却接连陷入了房价崩溃,经济衰退的境地。该政策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再者,政府的济困措施有时候可能与压制通胀的目标背道而驰。港府上周开始给每位市民发放6000元港币,虽说此举是为了缓解民困,但在经济效果上,却因为抬高了市场上的现金流量,而最终加剧了通胀。
实际上,通胀的恶化还与今年五月份香港最低工资法的施行有关。据统计有三十多万港人的工资因此上升了16%。许多分析家认为,工资水平较高也是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最低工资本身却属于社会福利范围,是对低收入人群劳动权益的必要保障。这部法律带来的副作用可谓“权利的代价”。
此次5000人走上街头,所表达的既是对近期通胀高企的不满,更是对政府长期以来解决民生问题上不足的抗议。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问题,但如果不能配以恰当的权利保障和分配政策,经济成果并不能自动转换为民生利益。在全球经济颓势之下,为了长远的经济发展,尽管香港还应奉行自由经济政策,但显然,民生也是港府合法性的一大来源,解决不好,类似的抗议还将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