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流浪者关键是重塑个人尊严

标签:
杂谈 |
http://s6/bmiddle/6a2ef0cbga5286fc91995&690
救助流浪者关键是重塑个人尊严
叶竹盛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开启了中国对城市流浪汉管理的反思,从以往的一味驱赶、收容、遣送,改为了自愿救助。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远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 “犀利哥”、“乞讨儿童”等事件都暴露了中国流浪人员的问题非常严重。尽管目前并无中国流浪汉总数的确切统计,但据估计,中国各地的救助站每年救助总数高达百万人次以上。而在收容遣送制度还未废除之时,每年被收容的则高达300万人次。
面对如此巨大的数字,救助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而如果一味将流浪人员清理出城市,那更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只会自欺欺人,图表面光鲜而已。要根本上解决流浪汉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多思考,下更多功夫。据报道,香港有一支由流浪汉组成的足球队,他们在2007年首次参加了“流浪汉世界杯”,今年八月份又将第五次参赛(南方都市报6月7日报道)。球赛过后,大部分流浪汉都回归了正常生活。这件事感动了不少人,它更大的意义其实在于带动人们思考应该如何对待流浪者们。
世界范围来看,据2005年一项统计,全球大约有一亿流浪汉。在富庶如欧盟、美国等地,流浪人数都是数以百万计。而大部分流浪汉其实集中在城市地区。流浪汉俨然成了城市生活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紫荆侠”事件暴露了繁荣的香港竟然还有4000人居住在“笼屋”里。但还有更糟的情况,据香港福利署的统计,有一千多香港人连“笼屋”也住不起,只能流落街头。
流浪者选择露宿街头的原因多种多样。社会学家的研究结论称,这些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结构性的因素,二是个人问题。这些原因共同导致流浪者不愿或者不能回归正常生活。在崇尚自由奋斗的美国曾经流行过一个观点。不少美国人认为,流浪汉就等于是懒汉,因此他们无家可归完全是“活该”的,不应该去理会。但是后来社会学研究发现,一方面,流浪者绝非“活该”,他们不少人其实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受害者,在急剧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国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露宿街头的问题其实是相互牵连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解决流浪汉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可能受到各种影响。
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应对流浪汉问题。中国曾一度将流浪汉当做城市的异质群体,一味驱赶排斥。实际上,出于结构性或个体性的原因,不少流浪汉并不想“赖”在城市,而是他们确实无家可归,或者有家不能归。这种驱赶策略实在是下策。现在中国采用的救助站自愿救助的方式虽然是一大进步,但在不少国家已经证明仅依赖救助的策略效果有限,有时候甚至越救助数量越多。
这是因为,经济困难并非流浪的根本原因。回归生活的实质障碍在于他们往往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或缺少重新融入生活的机会,更有甚者则像周星驰电影里的“九世乞丐”一样,完全丧失了为人的尊严感。任何无法让流浪者重返生活的方案,都不是令人满意的救助办法。香港的这支足球队是由志愿者个人发起的,因此在经济上只能保证流浪汉球员的最低生活标准,但最终却成功让大部分球员重返生活,其奥秘就在于通过球赛,让他们重拾了个人尊严感,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一个社会对待流浪汉的态度其实可以折射出这社会的价值观,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城市是不是宽容的,是不是人道的,是不是真正愿意给每个人都提供生活空间的。一个容纳不了流浪汉的城市,其实也是难以长居久安的地方;而一个不能吸引流浪汉回归生活的城市,则显然是缺少人情味,漠视个人尊严,和不够温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