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文嚼字》公布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自己又出错

(2013-12-27 08:08:26)
标签:

咬文嚼字

公布2013年十大语文差

电脑字库

纠错又出错

分类: 文化漫谈

《咬文嚼字》公布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自己又出错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在媒体和文化教育界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甚至反思。这当然是大好事。尤其在当前,能够有《咬文嚼字》这样一本杂志不时向人们提个醒儿,甚至在年终来个重点的“语文差错”大盘点,这对于国人所面临的在语文教育及汉字规范等方面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笔者因为近年太过忙乱,已经很久没订阅过报刊了,只是偶尔零星地买一点来看。而在我居住的地方,如今已买不到这个杂志来。所以该编辑部除了向媒体公布,有没有将此内容刊载于最新的一期杂志,我不得而知。但从媒体(包括网络)的报道中,却触动了我一点点相关的联想。

 

 

 《咬文嚼字》公布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自己又出错
 

首先一点,《咬文嚼字》所公布的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有一条是央视在《汉字听写大会》决赛节目中,将选手误写的“鸡枞菌”(应为“鸡土从菌”)判定为正确,从而影响了决赛的最后结果。《咬文嚼字》杂志当时就迅速作出反应指出这一问题,并引起争议。央视最终依然坚持己见,并没有更正这个在全国人民面前犯下的语文差错,当然也就没有改变大赛的结果。从事实本身来说,我是绝对站在《咬文嚼字》一方的。不过,这样一个错误的出现,我认为是另有原因的,板子不能仅仅打在央视身上,还应该举一反三地打一打电脑字库设置问题的“屁股”。

何以这样说呢?

大家都看到了,我刚才在行文中指出误写的“鸡纵菌”应为“鸡土从菌”,这个 “土”旁加“从”的正确字,偏偏在电脑上就打不出来,所以只能用一种极别扭的“双字组合”来表示。不仅我打不出来,所有在网上报道此事的媒体,除了极少数用了特制的图片来说明之外,其余全都像我这样以“土从”二字来代表这个字。而少数网络媒体使用的图片(包括里面的解说文字),以其制作之考究来看,我相信只可能是由发布此信息的《咬文嚼字》编辑部所提供。

 

《咬文嚼字》公布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自己又出错

 

“鸡zōng(土从)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不接触到的一种可食用蘑菇,《现代汉语词典》等字词典大都收有“土从”这个字或“鸡zōng(土从)”这个词,为什么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电脑字盘里就不设置它呢?不仅不设置,我用搜狗拼音打出“jīzōng”的全拼,屏幕上显示的词就只有一个错误的“鸡枞(jīzōng)”,还特意在后面用括号加注了拼音字母及声符,反倒压根儿不显示“鸡zōng(土从)”或“鸡zōng(土从)菌”等正确的词。产生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即在于,几乎所有的电脑字库里均无“土从”这个字。而在专门的繁体字库里即便能找到,按规定也不允许使用,因为那是一个没有简化的字,其主体“从”仍为繁体的“從”。

你看,像这样的字库设置及其词语词组的显示方式,岂不是在明白告诉用电脑打出了“鸡枞(jīzōng)”这个词的人——只有这个才是如今的规范字词么?我不知道央视的坚持,是否依据了这个理由。但我猜想,它至少可以成为颇具“说服力”的理由之一。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我前面所说“举一反三地打一打电脑字库设置问题的‘屁股’” ,就是指的这一现象。当然正式印刷的书报等出版物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排版软件可以自由地造出各种字来。但即便能够造字,一是造出来的字往往不合比例,二是所造之字不能用普通的Word文件发送、转移,尤其不能上网。这些都给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带来无穷的烦脑。而在电脑早已广泛普及的时代,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迟迟不得解决,岂非自寻烦恼?

所以,作为一个专业的写作人,尤其是一个常常与古文字打交道的学者我深感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技术含量并不高的简单问题(只消把各种电脑字体库的常用字范围大致依照《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稍稍扩大一点,或者与此同时专门为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推出一二种所收字词更为宽泛的“专业字体库”,问题便迎刃而解)。希望有关方面能借此机会,让亿万使用电脑打字的用户,尽快摆脱这一烦恼!

 

再说第二点感想。

也许是中文实在太复杂了吧,可以说不论一个人文字水平有多高,只要稍不留意,就容易出错。比如这次《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差错中,“受权”与“授权”,“泄密”与“泄秘”, “服法”与“伏法”,“冒”字的书写,等等,稍微打一点马虎眼儿,都可能把这些看起来极简单的常用字词搞混淆。

更有甚者,竟连这次《咬文嚼字》编辑部显然是精心准备而向媒体展示的“纠错文本”(包括其说明文字)的图片中,我同样发现了一处前文刚刚纠正了、后文又无意间搞混淆的错字。

    请注意看《咬文嚼字》编辑部所展示的第七条差错“羊羯子”的说明文字(下图。可以对照图片来看我下面的引文):

 

 

    《咬文嚼字》公布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自己又出错

          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是“羊蝎子”误为“羊羯子”

    羊蝎子是大众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状像蝎子,俗称“羊蝎子”。但因蝎、羯形似,不少街头饮食店的店招中,将“蝎”写成了“羯”。

    “羯”字有两个意思,一指阉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匈奴的一个别支,与“羊羯子”毫无关系。

  

乍看似乎一点问题没有。可是仔细看,最后一个“羊羯子”,却分明是“羊蝎子”之误。显然,《咬文嚼字》编辑部在纠正这一“羊羯子”之误的说明文字中,无意之间又犯了一回同样的错误。其实,只要你真正把“羯(jíe蝎(xīe的字形及读音严格地区分开了,在电脑打字时,不论用五笔还是拼音输入法,百分之百不会出错。

2013122612:36 于释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