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天龙屯堡,这里的南京话很地道
2007年4月14日

天龙屯堡,大明王朝遗落的桃源梦
大明帝国的痕迹早已湮灭,而贵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依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服饰习惯、饮食及语音腔调。地戏,更是屯堡文化中灵魂的存在。
天龙屯堡,是安顺屯堡村寨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乘赴贵阳考察的机会,我们特地在去黄果树瀑布途中,要求增加一个旅游项目,去天龙屯堡古镇,探寻神秘古老的屯堡文化。


走进屯堡
崔一良 摄影
若是谈起屯堡人的家谱,祖上来自何处,多半会不约而同地说出同一个答案:南京应天府。这是一段遥远的记忆,明初朱元璋下令西征军队就地军屯,紧接着又下令将留戍者的家属全部送到戍地,卫军就地屯垦,七分屯种,三分操备,世代相承……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尘封于历史的尘埃中,但是当发现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熟悉的南京话,在这偏远的贵州腹地被定格,忽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屯堡,正在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令世人所惊叹。

屯堡文化:古寺绝对
天台山伍龙寺第一重庙门联,闻名遐迩的绝对:“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
崔一良 摄影
大明王朝遗落的桃源梦
数百年前的大明帝国痕迹早已湮灭无痕,而贵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仍在坚强地证明当年的讨伐厮杀。她的神奇就在于,在这里生活了数百年的人们,依然保留着明朝的服饰、风俗和饮食习惯。特别是服装——最纯正的明代凤阳汉装,那是朱元璋老家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

屯堡文化:妇女服饰
崔一良 摄影
从新建的牌楼进去,就进入天龙镇,转过一个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异常引人注目,一位身穿“凤阳汉装”的中年女子正在烹茶,茶驿中有老式茶坊灶具和几条方凳、粗陶碗,颇有乡野间质朴的亲和意味;茶坊后的演武堂里不时地传来锣鼓声,那是当地人在为游客表演地戏;一泓溪水贯穿了古镇的座座小桥,无心地营造着江南小桥流水的灵动;沿溪多为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户中当地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桥头闲聊。简单的勾勒,就是天龙屯堡给人留下的几个印象标签——悠闲、沉淀、沧桑、淡然。
虽然整个镇区新老建筑杂陈,有些让猎奇的游客觉得遗憾,但跨过小桥钻入小巷还能看到军事机关重重的民居建筑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过狭窄低矮、两边布置枪眼的过街门洞。街尽头是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小学,仍然保留着清末明初的建筑风格。另外,镇北还残存着一段古驿与一座古驿桥,静静地向外来人讲述着数百年前的风声鹤唳。

杨朝贵书法: “咫尺云天” 崔一良 摄影
屯堡也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头的体内往往涌动着生死循环的潮声,却又把一切归于寂静。穿过高大的石头寨门,在整齐的石板小路一侧,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石头的围墙,石头的屋子,石头的古桥,在石头丛中绵延向前的小河……

屯堡文化:妇女服饰
崔一良 摄影
屋前屋后的路上,一个个包着白色头帕、系着围裙、穿着蓝色或白色宽袖对襟长衣的天龙妇女在行走、在说笑、在劳作,脚上穿的翘头绣花鞋颇为吸引人,后来才知道,这叫翘翘鞋,是屯堡女人特有的,过去在翘角处还是可以藏刀片的,敌人进犯时绣花鞋也能当武器用。也许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屯堡女人早在明朝时就不缠足了,所以,屯堡女人又有“大脚妹”之称。战时由于男人们要操持战备,这里的女人便比其他地方的女人担当了更多的农务,另外还要承担着生育和抚养孩子的工作。相比于用一生时光守望一座贞节牌坊的徽州女人,这里的每一个“大脚妹”,也是一部屯堡女人的史诗。

屯堡文化:地戏(“跳神”)
崔一良 摄影
缘自军营的“假面舞会”
在屯堡人心中,地戏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没有地戏,过年像是没了味道。戴着假面的地戏,比起描眉画眼、音韵悠扬的京戏、越剧来,是少了很多精细,但其间的原始、粗犷的韵味,却是与数百年前汉族文化更为接近的形态。
在屯堡,地戏也叫“跳神”,一般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另一次在7月半谷子扬花的时节,称为“跳米花神”。演出的剧目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雷扫北》等,演出时,演出者将插着长长雉尾的面具(当地人称之为“脸子”,仰戴在头顶,脸罩黑纱)。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戏装是简单的战裙,演出者手拿短小的木制兵器和扇子,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以高亢的声调展开剧情。

屯堡文化:地戏舞台
崔一良 摄影
地戏怎样来的?说法不一,最简单的解释是:“祖宗带来的。”对于地戏的真正由来,历史上也没有确切记载。民间传说,第一堂脸子是洪武年间一个姓汤的指挥从南京带来的。
岁月荏苒,地戏所担负的“寓兵于农”的功利目的已不复存在,而作为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现象,它已深深地渗入到屯堡人的生活之中,成为屯堡人最引人注目的风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地戏,屯堡人就会丧失它最具光彩的特征。
一个屯堡村寨演绎的就是一段历史,看似王化未开的偏远一隅,背后所深藏的故事却是与中原文明的血乳相融,历尽沧桑,能感受到他们乡音不改的执着中透露着对故土的向往与神情。六百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种种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演绎着一幕幕穿越时光的历史画卷。
旅游日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fc4080100ijir.html
旅游指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fc4080100ij4p.html

屯堡文化:石头建筑 崔一良摄影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的平坝县,在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
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
开放时间:7:30-19:00
门票:45元/人(包含天台山以及伍龙寺) 电话:0853—4295293
“天龙屯堡”特色看点
看点(1)屯堡地戏
源远流长的曲艺
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最早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地戏怎样来的?是谁传入的?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最简单的解释是:“祖宗带来的。”对于地戏的真正由来,历史上也没有确切记载。民间传说,是洪武年间一个姓汤的指挥从南京带来的。屯堡的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的一种傩仪。600年前,屯堡人从江南一带把军傩带到黔中,后经发展演变,吸收了本地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一些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现在的地戏,地戏在屯堡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它是屯堡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象征。
在天龙,地戏又叫跳神,是天龙人自行组织表演的一种民间戏剧,当地人相信地戏是具有演戏和驱邪的功效的。
通常,所演剧目均为《说岳》,《三国》,《杨家将》等古代英雄报国杀敌故事。
地戏的服饰,一般着青、蓝、白、褐土布斜襟长衫,长裤,束青布腰带,穿布鞋,布扎靠旗,用两块绣有多种花边的布片将腰身围裹,象征战袍。道具有木制刀、枪、剑、斧等十八般兵器。除武器外,女将左手持手帕,男将则持折扇。最有意思的是,无论什么角色,一律是额带面具、面蒙青纱的。
地戏的伴奏常用铜锣、皮鼓等打击乐器。演出的时候,演员头戴“脸子”,腰围彩裙,脚穿布鞋,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唱着“弋阳高腔”,再现远古战争场面。
看点(2)屯堡建筑
石头的世界
屯堡建筑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有一段顺口溜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走入屯堡古镇,看到的是石头,手摸到的是石头,脚下踩的仍然是石头,宛如走进一个石头的世界。
军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天龙屯堡古镇的石巷纵横密布,将整个古镇连为一个整体,在错综复杂中却又井然有序。战争时期,敌人一旦进入巷中,就像进入迷宫,关上巷门,就如关门打狗一般。
另外,屯堡人的小院满目都是精雕细刻的图案,木雕的窗棂门楣上刻着人字格、万字格、寿字格等各式花纹。正是在这些细微末节的地方,能真切地感到江南水乡的文化涵养是如此深厚,即使只能用石头来打造家园,仍然精心把家装点得这样的雅致,而以民居的门头上雕刻最为繁复,有花窗、花板、垂花柱。
看点(3)天台山
天台山万木掩映,石奇藤茂,摩崖石刻众多,历代骚人墨客喜登台题咏,至今崖壁上仍有“灵石参天”等明代字迹。明末清初,吴三桂路经此地曾上山拜望在此出家的叔父吴凤并留下朝服、朝笏、腰刀等珍贵物件,今仍存于古刹之中。
天台山伍龙寺是一处佛道儒和一的场所,前殿供佛祖,后殿供玉皇,清末又学馆,像这样的文化现象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第一重庙门联,有闻名遐迩的绝对:“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

沈万三像
看点(4)沈万三故居
传说明朝首富沈万三在获罪后被发配西南,行至贵州发现这边有山有水,环境与江南颇有相似之处,便不再前行,就隐姓埋名代代传承至今。
沈万三是否真正终老于此,已不可考证,而从其中映射出的人生之无常,世事之艰难,才是留给我们今人的可供思索可供参鉴的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