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说的可读性
晓苏
我写小说,最看重的是可读性。我一直把可读性视为小说的生命,同时也把它当成小说写作的最高追求。
在我看来,小说的可读性至少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给读者初次阅读带来的吸引力和兴奋感;二是潜藏于文本深处的那种对读者持久的诱惑力,即那些能够激发读者再次阅读兴趣和反复阅读欲望的因素;三是文本暗含的可供读者进行多种解读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把可读性狭隘地等同于通俗性、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些只意味着好读,即浅近、易懂、有趣、好看。但是,好读并不完全等于可读,它只是可读性的一个方面。可读性的另一个方面还要求耐读,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它要求文本必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与意义建构的可能。
因此,可读性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好读,二是耐读。只有既好读又耐读,小说才具有真正的可读性。小说的可读性从哪里来?无论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讲,我发现,具有可读性的小说,首先必须有意思。
有意思是相对有意义而言的。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最好的小说,当然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但是,这种小说却少而又少,十分罕见。我们见到最多的,无疑是有意义没意思的这种。坦率地讲,我不喜欢这种小说,原因是它没有可读性。
有意思的小说是从情调和趣味出发的,所以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只为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显得很低调,很平实,有时候还有点世俗,因此读起来亲切,轻松,愉快,好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思。
跟有意义的小说相比,为什么有意思的小说更具可读性?因为它不仅好读,而且耐读。首先,意义是理性的,意思是感性的,感性的东西肯定比理性的东西显得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因此对读者更有吸引力;其次,意义是大同小异的,意思则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带来的美感显然比大同小异更加丰富和多样,因此对读者更有诱惑力;第三,意义一般是从内容中生发出来的,而意思却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以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小说怎样写才能有意思?通过比较,我发现有意义的小说和有意思的小说分别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形态。有意义的小说更倾向于官方意志,属于庙堂叙事;有意思的小说则更倾向于民间意趣,属于民间叙事。庙堂叙事追求的是有意义,而民间叙事追求的是有意思。显而易见,民间叙事无疑是小说可读性的重要来路。(本文有删减)
(晓苏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