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黎平
刘黎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274
  • 关注人气:23,0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界侠客

(2015-03-23 20:44:16)
标签:

育儿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界侠客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世界

 

若说《聊斋志异》里讲得最多的动物,那肯定是狐狸,而且是女狐狸,不过,表面上讲的是狐狸,其实讲的是人。狐狸只是一层猎奇的皮,里面全都是充满了人的本质,算不得是真正的动物。

 

蒲老师的兴趣主要还在人类社会,不过,偶或也会顺便用短小的文字给我展现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动物世界,这些大小动物,也是蛮拼的,讲义气,重友谊,有策略,不苟且,在动物本能行为的背后,却也有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

 

我们来看看蒲松龄笔下的“动物世界”。

 

                  本版撰文/刘黎平(除署名外)

 

重情重义

 

大雁含金向猎人赎妻  老鼠与蛇抢同伴尸体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散,这种说法用在蒲松龄笔下某些动物上,似乎是不妥当的。蒲老师一位名叫杨天一的朋友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外出,其中一只被蛇吞掉了,另一只则愤怒地盯着吞掉其伙伴的蛇,但又慑于蛇威,不敢上前。蛇吃得饱饱的,“蜿蜒入穴”,才进去一半,老鼠就上来咬蛇尾巴。蛇转身出来,老鼠又跑掉,等蛇再入穴,勇敢的小老鼠又跑上来咬蛇尾。此时的蛇,因为腹中有食,行动不够敏捷,因此怎么也追不到老鼠,如此三番五次,实在不堪其扰,没奈何,于是“吐死鼠于地上”。活着的老鼠上前,嗅着同伴的遗体,好像是在哀悼,然后衔着它走了。

 

敢于从蛇口抢同伴遗体,算是一只义鼠了,当时就有一个叫张历友的人为此点赞,写了一篇《义鼠行》,蒲松龄就把它记入《聊斋志异》第十三卷,名曰“义鼠”。看来似乎是可信的。

 

以上是关于同伴的故事,还有一篇动物夫妻的故事。《聊斋志异》第十六卷有故事曰“鸿”。天津有位猎人捕获了一只雌鸿,一只雄鸿不离不弃,跟到猎人家里,“哀鸣翱翔”,到黄昏时才离开。第二天大早,猎人出门,就看见那只雄鸿又来了,跑到他脚下,伸长脖子,一俯一仰,没一会,居然从嘴巴里吐出半锭黄金。

 

猎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哥们是来赎老婆的。”于是将雌鸿放出来。这对禽类夫妻又团聚了,高兴得徘徊一阵,然后比翼高飞而去。猎人拿了黄金去金铺称了一下,居然有二两六钱多,比一只鸿要值钱。

 

蒲松龄大为感慨,说:“禽鸟何知,而钟情如此!”也难为了这位鸟丈夫,赎妻心切,不知从哪儿筹集了这么一锭黄金,也是蛮拼的。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界侠客

 

行侠仗义

 

猛禽为弱小的鹳鸟报仇 上演猎蛇传奇

 

飞禽界似乎并非以强凌弱,他们和人类一样,也有武侠式的鸟类来为弱者打抱不平。蒲松龄说,天津某处寺庙的屋檐上,有鹳做的窝,某年,窝里的小鹳鸟刚刚长毛,就被庙里的一条巨蛇给吞了。鹳爸爸和鹳妈妈为此哀鸣数日。

 

过了三年,鹳鸟以为大蛇应该走了,又来屋檐下搭巢生子,没想到,又把那条可恶的蛇给招来了,鹳爸爸和鹳妈妈大惊,飞走了。没一会,天空中来了一只大鸟,展开翅膀,把太阳都遮住了。这位禽类大侠果然武功非凡,轻功和出击速度都很了得,“乃一大鸟,翼蔽天日,从空疾下,以爪击蛇,蛇首立堕。”鸟大侠出手迅捷,打击力度大,一下子把蛇脑袋给打断了。

 

原来,鹳爸和鹳妈是搬救兵去了。惩罚了恶蛇之后,鸟大侠也不求报酬,拍拍翅膀,不带走一片云彩,高飞而去,鹳鸟爸妈感激地送了好远。此时的鸟巢,已经坠楼,两只小鸟,一死一生。好心的僧人将鸟巢重新放到屋檐下,鹳鸟父母将剩下的鸟宝宝抚养长大,然后才搬走。

 

蒲松龄一向有侠客情结,他点赞这只路见不平把的猛禽,称其为“禽侠”。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呢?笔者曾经看过动物世界,发现一种叫蛇鹫的鸟类,长得不是很威猛,居然一抓拍下去,将一条蝮蛇几乎打成肉酱,令人惊讶。可见,鸟大侠还是有依据的。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界侠客

 

 

 

复仇故事

 

虱子鹳鸟复仇 三年未晚

 

在《聊斋志异》的“补遗”中,有这么一则奇特的跳蚤复仇故事。有一位乡民,偶然坐在树下,发现一只虱子,于是用手捏住它,又用纸裹住,然后塞到一个树洞里,“片纸裹之,塞树孔中而去。”

 

过了两三年,此人经过当年塞虱子的那棵树,亏他记性好,居然还记得两三年前他在树洞里塞过一只虱子,于是往树洞里一瞧,那张纸竟然还在。乡民很惊讶,于是从树洞里掏出那张纸,打开,发现虱子还在里面,已经薄得像麦粒上的皮屑,“虱薄如麸。”乡民将虱子放在掌心,仔细观察了很久,那个时候医学不发达,没有用手套的习惯,结果乡民没过多久,就觉得手心奇痒,而虱子的腹部也越来越隆起。乡民将虱子扔了,回到家中,手掌居然肿胀得如果核,过了几天就死了。

 

虱子复仇的故事有点诡异,可信度有多大呢?但是,从卫生角度而言,还是值得借鉴的。虱子是一种能通过吸血传播疾病和病毒的动物,那位乡民这样接触虱子,是很不科学的,也是很危险的,当时医学不够发达,事后不经消毒处理,丧命也有可能。

 

同样是在《禽侠》的故事后面,还附着一篇鹳鸟复仇的故事。话说济南,有一名士卒,某日见一只鹳鸟飞过,这可能是只鹳鸟妈妈,口里衔着鱼去喂小鹳鸟。士卒搭弓射箭,将其射落,路边人都劝士卒:这是只哺育幼子的鸟妈妈,拔出箭来放它一条生路吧。士卒没有答应。这只鹳鸟妈妈为了孩子,坚强地带着身上的箭飞走了。

 

后来,济南的城头上多了一道奇特的景观,一只身上带箭的鹳鸟妈妈在这里往返飞翔,持续有两年多。

 

有一天,这位士卒坐在辕门下,忽然看到天空中落下一只箭,抬头一看,原来是那只鹳鸟妈妈身上落下来的,估计是伤口已经愈合,箭就自动脱离了,“鹳过,矢堕地。”士卒很好奇,捡起掉落在地上的箭,还惊叹了一句:“这只箭居然还和原来一样。”这时,他正好耳朵痒,于是拿起箭,将箭头放进耳朵挠痒,合该有事,这位士卒一条道到黑,碰上刮大风,风将辕门刮得关上了,闭合的辕门撞在箭上,倒霉的士卒被箭贯耳穿过脑袋,一下就死了,“触矢贯脑,寻死。”

 

这本来是小概率事件,可信度不知如何,然而关键的不是鹳鸟寻仇,而是这位清朝的大兵实在缺乏安全意识,箭本来是杀人利器,是军用武器,怎么能用来当耳挖子用呢?自己玩命玩没了,怪不得鹳妈妈。

 

 

 

求助人类

 

大象群请求神箭手保护 并以象牙为报酬

 

大象虽然不是兽中之王,但兽中之王从来不敢欺负它,凭它的个头连老虎狮子都不能惹它。然而,在蒲松龄的笔下,大象也有天敌。广中地区有一猎人,是神箭手,由此在山上小憩,睡梦中被一只大象用鼻子卷走了。醒来时,发现自己进入了大象部落,他心里正想着自个能否活命的时候,却见大象们集体向他跪拜,似有所求。猎人正纳闷间,又见大象瞧瞧树顶,再瞧瞧他,懂兽语的猎人,于是爬上树巅。

 

不一会,树丛中出现一只神兽,名曰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狻猊便是龙妈妈的第五位公子,能吃虎豹,似乎大象也在它的食谱上。古代香炉上雕刻的那只动物,便是狻猊。大象见了神兽,居然“皆伏”,没有一只敢动弹。狻猊选择了一只肥象,正要吃,猎人从隐蔽处射出一箭,好像还是一只重量级的弩箭,果然好身手,将神兽一箭毙命。大象们感恩戴德,除了对着神箭手“拜舞”,还牵着猎人的衣服,让他坐在象背上,到一个地方,大象用脚刨开一个洞,里面有啥?“得脱牙无算”,得到很多大象脱落的牙齿。

 

原来,大象感恩,要送神箭手牙齿。猎人拿了牙齿,大象又背负着他,一直送出森林。

 

这是一个动物感恩的故事,猎人救了象群,象群以宝物相赠,人与自然互利互动的关系,通过这个故事形象地显示出来,值得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