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从历史书籍中吸取经验教训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暂时忘记已知的历史结局,设身处地想一想,你如果处在胜败不可知的情况下,会做怎样的选择。
例如读到赤壁之战时,暂时忘掉火烧赤壁的结局,而是站在东吴孙权的一方去思考,到底是战还是降;读到官渡之战时,暂时忘记火烧乌巢的妙计,而是站在曹操的角度去考虑,和袁绍作战的胜算有多大。
为什么要这样换位思考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当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处于低潮期时,该怎样克服懦弱、恐惧,该怎样发现自己的战略优势。一个人只有面对未知的局面时,才能考验他的智慧和勇气。其实,即使是曹操这样的盖世英豪,在面对未知的局面时,也免不了恐惧和懦弱,甚至焦躁。
根据《三国志》的“荀彧传”记载,当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其战略优势其实并没有立竿见影地显示出来。袁绍根本就不稀罕此举,还写信给曹操,语气傲慢,“其辞悖慢”。那时的曹操,东边有吕布的威胁,南边的张绣也打得他够呛。
面对重重压力,曹操开始心烦意乱,甚至出现了举动失常的现象,“出入动静变于常”。
在这样一个连老大都坐不住的非常时期,帮老大建立战略自信,就是帮整个集团建立战略自信,承担起重任的,当然是荀彧和郭嘉这样的高层精英。
首先,荀彧给曹老板做了一次心理辅导。当时的曹操把竞争对手的优点无限放大,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这样一比较,当然心虚。荀彧于是反其道而行,刻意将竞争对手的弱点放大,例如袁绍外宽内忌,疑心重,优柔寡断,生性迟疑,法令不严,喜欢沽名钓誉,而曹老板则大度不拘小节,当机立断,诚心待人,法律严明,相比袁绍有四个制胜因素,即所谓“四胜”。
另一位谋士郭嘉,则将荀彧的“四胜”扩充为“十胜”,将袁绍的缺点挖掘得更多,同时也将自家老板的优点发掘得更深。他夸曹操相比于袁绍,具有十大战略优势: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夸得曹操心花怒放,自信心十足,这对以后曹操决胜袁绍,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冷静下来分析荀彧的“四胜”和郭嘉的“十胜”,似乎有那么点不靠谱,因为这些分析全部忽略了双方的硬件,诸如经济、军事、物资供应等条件。但是,荀彧和郭嘉的高明就在于,不执着于硬条件,因为越分析越没有信心,当时曹操怎么着也超越不了袁绍的硬件,所以他们就绕开令人沮丧的硬实力,去寻找能让自己集团树立信心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集团管理层的管理品质。立足这个基础,建立自己的战略自信心,实际上也是找到了自己的战略优势。
这就是所说的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当然,不能从战术上藐视敌人,后来曹操带着敢死队玩命去烧乌巢,那可是对袁绍在战术上百分之百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