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谡用韩信的招法为何不灵

(2014-03-12 13:02:06)
标签:

文化

马谡用韩信的招法为何不灵


同样是置之死地  韩信马谡成败不同

国学摘要

  读国学 长心眼

  (马)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颌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背水一战”和“失街亭”是史上很有名的两个战例,前者胜,成就了军事史上的神话;后者败,又成为“纸上谈兵”的一个活注解。怎么会这样?

  两者在战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自己的军队置于绝地和死地,然后以期取胜。公元前204年,韩信在井陉口背水设兵,大胜赵兵,活捉赵王。他解释了自己的战术意图:“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具体而言就是:“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不放在绝境上,大家就不会为自己的生存而奋力作战,如果都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段,没有危机感,干脆就跑人了。

  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军令,舍弃水源,上山驻扎,却不据守战略要道上的城池。《三国演义》上说他此举的目的是:“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这番话史书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马谡是将军队驻扎在绝地上。

  马谡在死地驻军,似乎出于和韩信一样的动机:制造团队的危机感,然后激发战斗意志。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家为求生而拼死作战的局面呢?为什么最终还被张颌截断取水路径,大败亏输,将士们溃散呢?

  韩信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对战俘很残酷的年代。秦国打仗,动不动就斩首数万,白起沉数万战俘于河中,又坑杀几十万赵兵,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在那个时代,投降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想要活命,就要拼命,因此“背水一战”是可行的。

  而在马谡的时代,除了董卓,罕有大批屠杀战俘的记录,投降是有活路的,例如曹操的几十万青州兵都是降兵。而指挥官把部下放在死地就显得很不适宜了,在拼死求生和投降求生之间选择,后者更可行,于是,马谡的士卒“离散”。

  置之死地而后生,制造一定程度的危机感,激发斗志,固然是好战略,但也要看具体环境。成韩信,不易;成马谡,却很容易。



唐朝诗人罗隐 为何与剩女较劲


  诗文名句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唐 罗隐 《赠妓云英》

  罗隐是晚唐名诗人,不过他的考场运气实在不怎么样,自27岁(公元859年)那年开始入京赶考,连续十多年都是铩羽而归。后来隐居九华山,一直到55岁时,改投吴越王钱镠,才正式成为官员。

  罗隐不中进士,或许跟他长得不帅有关。宰相郑畋的女儿很喜欢罗才子的诗文,但有一回罗隐上门拜访,郑美眉在门帘后面偷窥他的尊容后,一下倒了胃口,结果罗隐的诗文也遭牵连,被郑小姐扫地出门。

  罗隐就这样不得女人缘。他少年时赶考,经锺陵,结识歌妓云英;12年后,中年落魄的罗隐再经过锺陵,又见云英。云英已老,仍是歌妓,没有找到好归宿,却还有心思讥讽罗隐:“怎么你还是个布衣啊?”罗才子消受不了这番“恭维”,写诗回讥:我没有成名,但你也没有嫁人;说我不如人,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罗隐其实是提醒对方,在鄙视我之前,还是先清醒地认识一下自个儿的处境吧。

  罗隐写诗跟剩女较劲,其实也是愤懑的曲折抒发。现实中有这么一种情况,本来都是天涯沦落人,应互相取暖,但看到对方同样混得不好,也会产生一种鄙视的情绪,却忘记自己根本没有鄙视的资格。


国学小知识

切磋本是工艺程序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3-12 来源: 广州日报

 国学小知识

  人们进行学问、技术和道德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以期提升和进步,这个叫“切磋”。

  其实,切磋最初的意义是一种工艺程序,加工兽骨,称之为“切”,加工象牙为“磋”,加工玉为“琢”,加工石为“磨”。《尔雅·释器》曰:“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将兽骨、象牙这些自然物质加工成成品是一种提升,因此延伸到技术、学问和道德等领域的提升,也就很自然了。《论衡·量知》也说:“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这个就讲得很明白了。

  《论语·学而篇》有这么一段对话。子贡说:贫困而不谄媚,富贵却不骄横,这样做人行不行?孔子作为老师,当然要将学生的问题提升一个境界,于是回答说:比不上贫困而快乐,富有而好礼。

  子贡是个聪明人,马上将人品的提升和工艺品的加工程序联系起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说的切磋琢磨,原来就是老师您说的这个啊。

  这个回答把孔子乐坏了,称赞子贡悟性高,可以跟他聊《诗经》了。


林则徐喊儿子辞官回家读书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3-12 来源: 广州日报

  清朝人物

  父十一载在外,虽坐八轩,食方丈,意气豪然;然一念及家中状况,觉居官虽好,不如还乡……吾儿在都,位不过司务,旅进旅退,毫无建树;而一官在身,学业反多荒弃,诚不如暂时回籍之尚得事母持家,且可重温故业,与古人为友,足以长进学识也。

  清 林则徐 《训大儿汝舟》

  林则徐给大儿子林汝舟的这封信,写于广州禁烟期间,即公元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此前刚到广州的时候,他也给林汝舟写了一封信。

  林则徐意识到自己在干一件保护民族利益的大事,但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让历史发生质的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在前一封信中,他只说“沿途经五十余日,今始安抵羊城。风涛险恶,不可言喻”。

  在这个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林大人倒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语气平淡得很,只是说“惟静心平气,或默背五经,或返躬思过。”中国古代士大夫临大事时,讲究的就是“静心平气”,自己先不能乱,否则事情就会乱。紧张的时候,他们就温习传统的经典——“五经”,或者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一番,这样做的目的是求一个心安,而心安的目的就是为民族为国家做大事。如此看来,“静心平气”这四个字,功夫好深。抗日英烈张自忠身为集团军司令,在率孤军前往日军腹地做决死一战时,其目的也很平淡——“追求良心上的平安”。

  正因为自己的修身境界如此,所以林则徐对儿子没有什么荣华富贵和建功立业的要求。在他前往广州的前一年,传来一个好消息,大儿子林汝舟考中戊戌科进士,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六名,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然而,林则徐却没有对儿子做官场上的期许,只对他做家庭上亲情上的期许。听说儿子要回福建老家一趟,看望母亲和妻儿,然后又南下广州看望父亲,“十月内将回籍一次,并顺道沿海路来粤一游”,林则徐的感觉是“甚为欣慰”,居然劝儿子干脆辞官回家尽人伦责任,这位父亲说:你在京城当的是小官,一忽儿升,一忽儿降,没什么建树,当这么个翰林,反而耽误读书,还不如暂时回老家照顾母亲,主持家业,而且还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温习功课,与书中的古人交朋友,即所谓与古人神交,足可以使学问学识长进。

  接着,林爸爸又讲了自己11年以来在外为官的际遇,他说别看你老爸出外办公坐的是八抬大轿(八轩者,八抬大轿也),用餐的时候单独用餐桌,眼前一丈的地方摆满了美味佳肴,气势似乎大得很,“意气豪然”,可这些物质上待遇上的高人一等,抵御不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家庭的想念,觉得还不如回家乡平平静静过日子。

  林则徐对儿子不做官场上的期许,反而要求其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做个平静的读书人,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一贯的修身要求,他们认为尽人伦的责任,比出外干事业更重要,读书比当官更重要,甚至当官还成了读书的障碍,“一官在身,学业反多荒弃”。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管世事,林则徐最终的要求是,当官的时候“勿贪利禄”,而在家读书,就要想着如何在外做事,“应时时作用世计”。这大概是士大夫读书人的双向修身要求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