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内相巧用金融手段储备军粮
(2010-08-09 19:01:54)
标签:
文化 |
唐朝学士巧用金融手段储备军粮
有的,咱们中华民族牛人多多,这里只举一例。
话说唐代中期,也是公元8世纪的时候,边境劲敌乃吐蕃。唐政府设立朔方,五原等战区进行防备,但唐德宗年间,这两个战区曾一度被吐蕃攻陷。什么原因呢?不是部队战斗力的问题,而是粮草供应问题。朔方,五原两战区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但是军书上说:“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守也。”手里没粮,将士发慌,吐蕃军队一来,唐军无法持久作战。边关无粮吗?非也。唐朝早期就在边关设立屯田制度,边关粮食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只是后来这种制度被人为地破坏。屯田主管人和将领,经常在丰收年份压价收购边民种植的粮食,然后高价卖到长安,此举严重打击了边关屯田人生产积极性,以至发生连锁效应,冲击军粮供应,进而危及边关安全。
而国都长安,也陷入缺粮的局面。长安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几百万人挤在一个不大的平原地带,造成房价上涨不说,还造成粮价上涨。唐政府还一度下令禁止读书人进京赶考,以免增加供粮负担。甚至唐朝天子也跑到洛阳去就餐,被嘲笑为“逐粮天子。”
那么,当时的粮食从哪里来呢?从江南来,从江淮来。某年,江南粮食通过水运到了关中,唐德宗看着插满彩旗的运粮船只,高兴地对皇子说:“咱们父子有得活啦。”因此,当时水运粮食的方式十分重要。每年粮食从江西,湖南,浙江,淮南等道运来,先运到河阴(今河南孟津),在这里留一部分粮食囤积;然后运到陕州(河南龙门),在太原仓囤积一部分;然后运到长安的东渭桥仓库。这样辗转运输,成本极高。当时淮南的米价为每斗150文钱,到达东渭桥的时候,每斗米还要算上200文钱的运输费用,价格起码就涨到了每都350文钱。路途上损耗的还不计算在内。
这是个困局,如何破解?
有个牛人出现了。这牛人就是陆挚,浙江嘉兴人,唐德宗时候的翰林学士,虽然不是宰相,但是充当内参角色,给皇帝出主意,于是人称“内相。”陆大才子是个写圣旨的专业户,战乱时期,往往一天写上百份圣旨,草稿都不用打,但篇篇文辞优美,而且都能切合实际,发挥作用。陆先生是苏东坡的偶像,苏大学士曾极力向皇帝推荐他的文章。过去的日本天皇皇子都将他的书作为必读教材。
陆挚不仅是个才子,也有经济头脑,针对这个困局,他上书德宗,提出了用金融借贷手法解决军粮问题和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
陆挚根据那两年西部边关和长安粮食丰收,但江淮地区水灾伤害农田的情况,提出来说:江淮地区近来缺粮,但是货币多,边关地区粮食多,但缺乏货币。往年江淮地区每年要运110万石粮食到河阴,今年则只运30万石北上,留80万石在当地粜出,以低于市场价50文钱的价格,也就是每斗80文的价格卖给当地缺粮的居民,总计获得货币640万文钱(一石等于10斗);因为这80万石粮食不需要运输,剩下运输费用690万文钱,两者相加等于获得货币1330万文钱。
有货币在手里了,用来干什么呢?
我们且看陆挚怎么算这个账?从1330万资金中抽取200万资金到长安,用来收购长安地区生产的粮食,按照当年的时价再加30%,就是以每斗100文钱(因为粮食丰收,价格相对便宜)的价格收购20万石粮食就地储存。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了从江淮地区还运送上来30万石粮食,在太原截留10万石,还有20万石运送到长安。两者相加,长安地区就储备了40万石粮食,可减少来年江淮地区北运的粮食数量。
以上用掉200万文钱,余下1130万文钱干什么呢?也别忘了当时朔方,五原等战区粮食丰收,直接将资金投到边关地区收购军粮,按照边关的粮食价格再加上一倍的价钱,收购粮食可达135万石。由于收购价格高,种地的边民肯定积极性高,愿意出售,以换得边境地区所缺乏的货币。将135万石粮食选择高燥坚固的仓库封闭管理起来,按照陆挚的说法,可解决11万2千5百军人的口粮问题。还剩钱1万四千贯,可以做来年收购粮食之用。
还有一个问题。西部边境地区气候寒冷,等江淮地区的货币达到时,粮食收购时机已经过去,怎么办?不用急,因为长安隔边境相对较近,可以先从中央政府的户部的仓库里支用一些绫娟作为货币,在那个时代,布帛丝绸可以做货币。先将这些货币运到边关卖粮,江淮过来的货币就不用去边关,送到户部的仓库抵数。
陆挚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通过货币和粮食的交易互补,让粮食和货币到达各自所缺的地方去,节省运力,也解决了粮食储备问题,高!
陆挚文中名句:不贵功于当代,不流患于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