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一棵树,一开始就是树

(2024-11-24 21:32:01)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生作品集

没有一棵树一开始就是树,它首先是一颗种子,经受过寒冬暑热,才变得枝繁叶茂,长成一棵树。

家有9月读一年级的“小种子”一颗,入学前还不能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还不能工整写好自己的名字;还不能整齐收纳自己的物品;还不能专注坐下完成一套练习……两个多月的时间,这颗“小种子”发芽啦!

一、给“小种子”埋下习惯的土壤。

1.放学后学习习惯的培养。

考虑到孩子爱玩的天性,起初每天回到家,先和可乐商量好,写作业前,给他10-15分钟的自由放松时间,吃吃水果、听听故事、玩玩玩具、下下棋等,并让他自己定好闹钟,时间到了,就得和我一起自己准备作业清单。我帮忙抄下所有作业,可乐对着作业清单,合理规划好作业的顺序,排上序号准备“开工”。写作业时,可乐是主体我是主导。他写作业,我就坐在旁边看书,不会随便打断或者一直盯着他写,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题目可以问我。可乐会对着作业清单一项一项完成,每完成一门学科作业休息15分钟。写完所有作业,是固定检查作业的时间。先教孩子全部浏览有没有空题,接着由我检查书写问题,进行订正。“双姿的问题是放在最后进行总结的时候提及,因为我觉得如果在孩子写的时候一直说“又趴那么低”“后背立直”“笔握得太低”,这样会打断孩子思考,会影响专注度。9月还是每天等妈妈安排放学时间的可乐,10月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作业。

2.生活习惯的培养。

学会自己整理书包、书桌,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整理原本是可乐最头疼的,他是个大大咧咧的孩子,收拾东西就是没有头绪。让“收拾小达人”哥哥亲自教过几次,可结果还是不容乐观。一次数学课上学到整理分类,巧用书本知识,让可乐整理书包,边整理边描述,并录下视频发给老师,在班级得到了李老师的表扬。第二天回来,主动提出要和哥哥PK整理书包比赛。这样的热情,当然要支持并及时给予“彩虹屁”,让孩子在整理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3.阅读习惯的培养。

每天晚上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绘本或故事书来读,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完后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就如最近在读的《问答儿歌百科全书》深深吸引了我们一家。这是一本拼音儿歌猜猜书,弟弟设置抢答环节,哥哥、爸爸、妈妈三人是参赛人员,弟弟负责读儿歌我们负责抢答,猜对者获得加分奖励并大声朗读该书里的百科知识。这样有趣的阅读时光,是我们全家的开心时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弟弟的拼音、阅读、百科知识都能得到提升,而且培养了弟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小种子”成长的过程。

有一次,可乐刚学会花样跳绳的一个动作,特别邀请我去观看,那天他很努力地尝试跳,面临一次次的失败,虽然有点沮丧却依旧不放弃,那一刻我及时给他点赞鼓励。回来路上他问我:“妈妈,我一直都没有跳成功,你怎么还给我点赞呀!”我说,“你投入的样子深深吸引了妈妈比起结果,妈妈更欣赏的是你用心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我能感觉到孩子听完这话后,眼神更亮了,也更有信心了。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句话,我一直教可乐要用在平时的做题中。“可乐,从你拿到一张练习开始,你就要开始享受这个过程。”起初,可乐还很疑惑地问:“妈妈,你是不是搞错了?做题还是享受?怎样享受?”从你工整书写写名字信息开始,到答题时的圈画出题目关键信息,再到写完后的认真检查,这就是一个过程,坚持这个认真的过程,你就会收获不一样的快乐。

三、给“小种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我是个性格急躁的妈妈。虽然深知“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铠甲”,但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还是会控制不了情绪,吼了孩子,事后又后悔,这时我家会马上采取补救方法:一是“接盘侠”及时出现。一旦吼孩子了,其他成员就要赶紧过来,把孩子带走;二是放下面子,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三是陈述事实,表达感受。我会等情绪稳定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妈妈当时为什么生气,并告知孩子,无论妈妈刚才有多凶,做了什么,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妈妈对他的爱,他永远是妈妈最爱的孩子。

四、 让“小种子”在运动的磨练中长大。

    说到运动,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样,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多运动不仅能锻炼体格,而且能培养竞争意识,孩子能变得更自信,更勇敢;运动也是非常健康的社交方式;运动还会促使体内产生内啡肽,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所以要安排时间让孩子多去运动,可乐应该是受到爸爸的影响,从小运动细胞就比较突出。中班开始爱上踢足球,大班开始爱上跳绳和羽毛球。运动项目不需要太多,主要是坚持下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在坚持的过程中最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引导,而不是强行塑造成我们心目中的模样。只要我们用心去陪伴、去理解,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他们自己心中的那棵参天大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