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024-11-24 10:35: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生作品集 |
每一对父母都有一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我亦如此。我希望我的孩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文武双全,有开阔的眼界,有责任意识,独立、自主、自强。正是这份期待,让我一边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知识,一边寻找着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方式。
一、 给爱和陪伴留个影,埋下幸福的种子
感情是教育的基石。我一直相信,多向孩子表达爱意和有质量的陪伴,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只有在安全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孩子们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探索世界。
出门前的交待、回家时的问候、获得好成绩时候给予的拥抱、遇到困难时给予的安抚,都是我向孩子表达爱意的方式。下班后陪孩子阅读、睡前陪孩子聊一聊今天发生的事情、一起探讨某个有争议的知识点、一起运动、一起看纪录片、周末一起出门散步看风景,好多事情都是一家人一起做的。我很珍惜这些一起的时光,习惯把它们记录下来,存放到相册中。空闲时地带着他们一起翻阅,希望能在她们心中埋下幸福的种子。
姐姐是个性子慢、话比较少的女孩,连见到爷爷奶奶都很难开口打招呼的那种。妹妹是个比较活泼的小话唠,是家里的开心果。她经常会缠着姐姐陪她玩,即便姐姐在学习、在画画,她也总愿意坐在旁边陪着,时不时打扰一下。两个人一动一静的性格相得益彰。刚开始,我在批评姐姐的时候,妹妹还会告状和补刀,后面发现这样会让她自己也挨批评,就不再做这种事情了。我总是让她们在表现不好的时候一起挨批评,表现良好的时候一起表扬,尽可能地不给姐妹二人立场对立的机会,期待着她们二人能因此而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羁绊。这个方法似乎很管用,随着她们长大,相互商量已经成为她们的习惯,两个人很多时候都愿意为对方让步,这让人很是欣慰。
二、 正向引导,做不扫兴的父母,静待花开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不是压制,而是启发。”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探索世界是他们的本能,同时,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孩子的任何探索行为我都会给予鼓励,并引导她们思考更多的可能。
姐姐喜欢各种植物,我们便带她到各种公园、植物园观察,和她一起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尽可能地让她了解得更深入。妹妹喜欢手工,喜欢做各种尝试,比如颜料调色、安静书制作、积木拼搭等等,我们在满足她对材料的需求的同时,也尽可能地陪她一起克服过程中她所遇到的问题,为她提供一些更为稳妥的建议,而她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都是自由的,自主的。她甚至还学会了自己查找学习视频,跟着做一些有意思的小手工。看到他们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上自由发挥、雀跃不已,我也很是喜悦。
在孩子有兴趣的基础上,我也希望能通过一些长期的努力,让孩子学有所长、修补拙劣之处。于是,我为她们报了一些兴趣班,比如舞蹈、画画、编程等,让她们文武兼修,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学习缜密的思维和提高美学修养。而这两娃像是贴心小棉袄一样,在享受这些课程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进步和成绩,没有辜负我们的期待。
三、让学习成为习惯,家校同步,劳逸结合
对于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我的原则是,孩子们可以自主安排什么时间完成,但要留有检查和纠错的时间,需要保质保量完成。
刚开始时,学习计划都是我来安排,她们只负责打卡。等她们熟悉流程后,我便让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执行。为激励她们更好地执行计划,期间有用过零花钱兑换制度,手机时间兑换制度,但都不是很理想,这些让孩子忽视了完成作业时所获得的成就感,淡化了内驱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最后的最后,给予了她们固定的游戏时间,劳逸结合,将学习习惯稳定了下来,而老师们给予的对于学习的评价,在她们心里的位置变得更高,学习的动力也大大增强。至此,孩子们的学习就很少需要我们的监管了。
四、 接纳情绪,尊重孩子,坚守情绪处理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然存在着情绪上的感知。有时候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事情烦躁时,情绪会不小心波及到孩子,当然,仅限于言语上的不妥。每每这种时候,我都会在情绪平静后给予孩子一个道歉。孩子有情绪时,在安抚起不到作用的情况下,我也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平复,原则是不能有破坏性行为、事情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一件事情产生连锁问题。这个原则在孩子每一次的情绪来临时,我都会重申一遍。
目前看来,孩子们似乎都有所领悟,生气时也会做出一些让步,选择自己关门看书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地向前良性发展着。希望这些努力,能让我的孩子拥有一个足够幸福、足够踏实的童年,能让她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去应对将来一切未知的压力,迎来美好的未来!